6月5日,由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易門縣人民政府主辦、玉溪市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玉溪市博物館、易門縣文化和旅游局承辦的玉溪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集中宣傳展示活動在主場地易門縣舉辦,活動將持續到8日。本次活動緊緊圍繞“非遺保護,中國實踐”這一主題,精心準備為期四天的非遺項目實物展示、游展、影像展播、專場文藝晚會、法律法規宣傳、文物鑒賞、地方戲曲專場晚會等八大方面的活動,充分展示我市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的豐碩成果,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6月5日上午11點,玉溪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集中示范展示活動啟動儀式在易門縣龍泉文化廣場隆重舉行。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文物局局長岳川宣布啟動儀式。啟動儀式通過易門縣的非遺項目獅子舞、龍燈、地會、醉八仙等展演、省級項目《跳三樁》代表性傳承人龍明忠講話、播放我市部分非遺項目申報片及發放《玉溪市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宣傳冊等彰顯了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讓群眾對本土"非遺"文化有了更為真實而鮮活的了解。
此次圖片展以“傳承文化根脈,共筑民族未來”為主題,精選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圖片,集中展示、介紹玉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資源、特色項目及保護成果。共展出70塊展板包括玉溪市6項國家級項目、40項省級項目、易門縣非遺項目和元江縣國家級項目“棕扇舞”保護成果展示,近500張圖片,105個項目,吸引群眾駐足觀看。
實物展覽分兩大區塊共60個展位,第一大區塊以傳統技藝類為主的來自全市七縣二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聯合展,活動現場展出了陶器制作技藝、銀飾制作技藝、刀具制作技藝、豆未糖制作技藝、冬瓜糖制作技藝、糍粑制作技藝、鹽水魚制作技藝、傣族米花制作技藝、揚武火燒餅、竹編、易門根雕、彝族服飾等32個項目。第二大區塊為貼近生活為主線的各類文創展區,有浦貝苗族刺繡、蛋雕、十街古法紅糖等28個文創項目。展覽匯集了玉溪市許多特色的非遺項目,采取靜態展示、活態演繹、圖文介紹等形式展現玉溪非遺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不斷創新傳承的歷史足跡,將非遺保護回歸到千家萬戶日常生活中,充分體現了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讓群眾參與體驗非遺的魅力,營造非遺惠民、利民的良好氛圍。
下午3點在易門會廳召開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座談會,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館及各縣區的相關人員參加了座談會,主要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貫徹落實情況、申報市級第五批代表性項目要求、如何進一步加強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展交流探討,會上,各參會人員積極性高漲,在總結各自工作成效的同時也提到,由于經濟發展的制約以及傳承人的斷層,非遺保護工作還面臨認識不到位、法規機制不健全、經費投入不足、人才隊伍力量薄弱等問題。
晚上8點,由易門縣非遺傳承隊江口小學表演的《龍騰獅躍》拉開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場文藝演出序幕,演出節目有入圍第十八屆群星獎花燈小戲《谷花魚》、獲得云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創新類舞蹈銀獎《琴兒聲聲 鼓生生》等多個極具本地特色的傳統舞蹈、音樂、戲劇節目展演,這些都是市、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各鄉鎮、村社和民間老藝人中收集、整理非遺文化的相關資料,在保留原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大膽改編、創作的玉溪傳統文化展演節目,給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場賞心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覺盛宴,演出現場不斷傳來陣陣掌聲和歡笑聲。
除主場活動外,全市各縣區共組織開展10余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紅塔區舉辦玉溪青花瓷燒制技藝、土陶燒制技藝、剪紙、刺繡等項目展示及省、市、區傳承人座談會;江川區開展撒弦樂、刺繡等非遺進校園活動;新平縣舉辦傳統手工藝展示分別有傣族服飾、傣族傳統土陶制作技藝、竹編、銀飾制作等;華寧縣開展華寧陶、彝族五三腔、煙盒舞、竹編項目展示及19名省、市級非遺傳承人匯報展示;元江縣開展棕扇舞、傣族獅子舞、彝族四弦、彝族民歌進校園活動及非遺保護成果展示;通海縣開展洞經音樂展演活動和非遺圖片展;峨山縣開展非遺保護成果展示展演等。
文字:王靜霞
攝影:張培學、劉俊杰、李剛、奉薇
責任編輯:朱建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