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玉溪市扎實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通過多種方式把非遺項目引進課堂,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風采。目前,玉溪市有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8項、省級56項、市級195項、縣級404項;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人、省級47人、市級162人、縣級562人。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錄體系漸趨完善。
花燈戲《花腰飛虹》名段聯唱。李艾麗 攝
進課堂 文化傳承潤無聲
玉溪歷史積淀深厚,資源稟賦優越,以花燈、滇劇、女子洞經、棕扇舞等為代表的非遺項目,獨具特色、璀璨奪目。
據玉溪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玉溪市積極探索非遺傳承和傳播途徑,通過持續推進“非遺筑夢計劃”進校園工程的實施,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促進非遺與現代教育有機結合,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里“生根發芽”,讓學生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茁壯成長。
今年上半年,元江縣組織國家級非遺項目棕扇舞、省級非遺項目傣族獅子舞及市級非遺項目哈尼族民歌、彝族絲弦樂走進羊街中心小學、因遠鎮浦貴小學、元江第二小學等學校,以授課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華寧縣發揮傳承人核心作用,將省級非遺項目苗族蘆笙舞傳承人楊家林、省級非遺項目苗族服飾傳承人羅永英聘請為通紅甸鄉山羊母小學課外教師,定時開展傳承活動。易門縣將省級、市級非遺項目陶器制作技藝、跳三樁、嗩吶音樂與學校課外活動相融合,以一周一課的形式開展教學。此外,新平縣、紅塔區、通海縣、江川區、峨山縣、澄江市也以多種形式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極大激發學生探究非遺的濃厚興趣,增強學生保護、傳承非遺意識。
非遺項目展演節目《百人花鼓》。宋蝶 攝
拓渠道 非遺傳承煥生機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踐行非遺保護成果惠及大眾、融入生活的理念,多渠道做好非遺的傳承和傳播工作。
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市組織開展非遺實物展示、非遺圖片展、非遺影像展播、非遺惠民展演、非遺法律法規知識競賽、非遺進景區、“非遺+旅游”宣傳推介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展示玉溪市近年來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共同參與、共享非遺保護成果的良好社會氛圍,讓非遺在連接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煥發生機。
我市積極加大非遺宣傳力度,借助各級新聞媒體及云南公共文化云,玉溪市文化館、玉溪文旅等微信公眾號及門戶網站,傳播以玉溪非遺為主要內容的宣傳片、舞臺劇、紀錄片、短視頻等優秀作品。2021年攝制播出的《玉溪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系列微視頻》,2022年攝制播出的以《玉溪手藝》為題的玉溪非遺資源系列微視頻,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認可。
制圖:黃春龍 王鵬
建基地 薪火傳承增活力
近年來,我市通過建立非遺傳承基地、傳承點(所)來拓展非遺宣傳渠道,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非遺,吸引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了解非遺的獨特魅力。
目前,全市建有易門陶器制作技藝云青陶傳承基地、紅塔區小龍茵彝繡傳承基地、新平縣花腰傣服飾刀向梅傳承基地、華寧寧州舒氏陶藝傳承基地、紅塔區瓦窯中心小學青花瓷燒制技藝傳承基地、紅塔區土陶燒制技藝傳承基地、元江縣羊街中心小學棕扇舞傳習點、江川安化彝族鄉撒弦樂傳承基地、峨山縣小街彝族四腔傳承基地等為代表的37個傳承基地、傳承點(所)。
玉溪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各非遺傳承基地、傳承點(所)積極開展非遺培訓、交流、展覽、展示、實踐等活動,形成了有亮點、能推廣、出品牌的非遺工作特色,培養了一批批優秀青年進入非遺傳承保護隊伍中,促進了非遺的群體性傳承,為非遺保護的傳承發展注入了活力。
來源:玉溪日報、玉溪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