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26日,2023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田野調查培訓班在昭通市舉辦。來自全省16個州市和省非遺中心約150名學員參加培訓。玉溪從市、縣兩級非遺保護機構中選派4名非遺業務骨干參加,進一步提高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務骨干能力水平。
此次培訓由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采取以項目為依托,各州、市為單位組成項目組,先進行集中理論學習,后分組進到項目開展田野調查,再集中匯報調查成果的方式進行。
在集中培訓階段,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巴莫曲布嫫作了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與理念》《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建檔》兩個專題講座,通過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深度解析,幫助學員厘清并深刻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及保護理念,非遺建檔原則及操作規程。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陳勁松教授作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價值和活態傳承》的專題講授,從“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如此關注并重視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談起,探討了非遺的當代價值和活態傳承相關話題。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桂榕做《非遺田野調查》專題輔導,從如何把握非遺、田野調查前的準備、田野調查工作的展開、田野調查結束后的資料整理幾個部分講授了非遺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云南電視臺高級記者、紀錄片制作人郝躍駿結合自己拍攝的2部非遺紀錄片作品,講授了《非遺保護工作中的影像記錄》,讓學員深入了解影像記錄作為“田野調查中的另一支筆”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集中理論課程培訓后,16個州市參訓人員分為3個大組和16個小組進入田野調查階段,在省非遺保護中心專家、老師的精心指導下,玉溪隊負責鎮雄縣傳統美術泥塑項目,深入對縣級傳承人劉文全進行面對面深度訪談及外景跟拍。經過4天的田野調查及資料收集整理,玉溪組共形成調查提綱1篇,4144個字符,67KB;調查報告1篇,5811個字符,847KB;拍攝腳本1篇,2702個字符,30KB;視頻拍攝解說詞1篇,741個字符,17KB;匯報視頻1個,8分23秒,910 MB ;花絮視頻1個,2.42 MB;拍攝照片798張,4.45GB;拍攝視頻素材時長7小時,70G;工作日志7天,49篇 ,608KB;匯報演講稿1篇,1175個字符,18KB;傳承人相關證書、獎狀、營業執照、身份證、作品集等若干材料,86個文件,2.04GB等。
8月25日玉溪隊對田野調查成果進行了匯報展示,并聽取各位專家點評意見,圓滿完成了此次培訓任務,為以后進一步開展好我市的非遺保護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圖文編輯:后曉瑩
責任審核:馬一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