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的第43個“世界級非遺”。近年來,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本地的資源優勢,依托轄區的各處茶山、茶園,深入挖掘玉溪市傳統制茶技藝和相關習俗,在采茶、制茶等不同時間節點積極開展“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主題活動,進一步弘揚茶文化,積極做好與茶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4月13日,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云層灑在元江縣豬街營盤茶山的茶尖上時,豬街茶農在400多年的古茶樹下開始了祈福儀式,共同祈愿今年的茶葉豐收,重溫“云山霧海·茶中明珠”豬街茶的前世今生。
云山霧海春意濃、豬街茶香齒間留。游客愜意于徒步茶山、觀梯田景色,同山間的青茶一起集春意之浩渺、匯自然之靈氣,仿佛自己也化身為哀牢山云海梯田間的春茶,一身清氣……怪不得豬街茶糯香回甘、經久耐泡、湯色清澈,備受青睞。
期待的斗茶比賽拉開帷幕,參賽者分別提供一款豬街曬青茶、豬街白茶,參賽茶樣36個,邀請游客免費品鑒,進行現場投票,最終李榮瓊獲一等獎;刀玉英、鄭哈者獲二等獎;白會、王喬云、車玉婼獲三等獎,現場頒發獎牌及獎金。茶香四溢,圍觀的人群如回甘的茶氣般久久不愿散去。
行在春光里,采茶研學正當時。千畝茶園里,“小茶農”走在郁郁蔥蔥的茶山間,雙手上下翻飛,清香鮮嫩的芽尖便輕輕落入籮筐,殺青、晾干、揉捻、炒茶、壓餅、搓龍珠,享茶趣、習文化、品佳肴,沉浸于一場“茶文化之旅”。一葉一茶一抹香,一人一簍采茶忙。采茶知茶趣,研學正當時,在行走的課堂收獲見識,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行有所成,體驗中華茶文化,傳承千年歷久彌香。
有人說沐春風十里,不如品新茶之鮮。勤勞智慧的豬街茶農將剛剛采摘而來的豬街春茶融入菜品,茶香與各色食物碰撞激發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好滋味。活色生香的茶葉美食更是令游客歡愉難忘。鳳戲茗水(茶葉煮雞),茶葉的清香與雞肉的香氣充分融合,相得益彰;清涼一夏(涼拌茶葉),摘取新鮮的茶葉,采用傣味涼拌菜的做法,加入檸檬、蒜末、小米椒等配料,充分拌勻,就得到了清香酸爽的涼拌茶葉,非常可口;用傳統蛋酥洋芋的做法,將茶葉裹上蛋液和酥粉,放入油鍋炸香,就做成了酥脆可口的蛋酥茶葉。在傳統粉蒸肉的底部鋪上一層鮮茶,這樣蒸出來的粉蒸肉鮮香嫩滑,還十分清爽,一點都不會膩哦。
夜幕微涼,國家非遺項目——棕扇舞、花燈等非遺演出和文藝活動相繼上場,舞蹈《山間茶飄香》《我在茶山等你來》、花燈小戲《豬街茶葉一只花》等文藝節目將茶元素與當地民俗巧妙融合,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那諾鄉小學組成合唱團,在茶山用山歌表達對那諾的熱愛之情。
以茶為媒、以節會友,茶文化節邀請了八方來客共享美好茶事。游客們熱衷于趕豬街集市,重溫茶馬古道上曾經的繁華,免費品嘗土鍋貢茶,購買原生態農家茶、農村小菜、土特產品、特色小吃,紛紛參與各種茶文化系列展銷、體驗活動,流連于茶山、陶醉于茶韻。
茶里春光濃,人間四月天。新茶帶著新綠,帶著清香,帶著詩情畫意,也帶著生機,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將繼續以“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主題活動為契機,繼續以制茶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為中心,大力推進茶旅融合工作,將茶園觀光、非遺體驗與旅游、文化體驗深度融合,探索推出茶旅融合非遺主題旅游線路,把茶的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提供強大的文化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