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傳入通海。當時由通海縣城的名紳趙勉之、孔漢臣等十多人從貴州省請來一位揚琴打得好的藝人來傳授,教的唱調有《道情》、《順水魚》、《散板》等,學的曲目有《席棚接掌》、《三難新郎》、《張廣才觀容》、《單刀赴會》、《三下經堂》等。
民國初期,隨著學習與愛好者的逐漸增多,縣城形成了分別以孔漢臣、戴鑲成、盧光耀、張家熊四人為首的四大揚琴班子。這四大班子又分別收徒傳藝,帶動起全縣的揚琴說唱活動。揚琴活動在通海被視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到建國前夕僅縣城就可以湊起七八個班子搞揚琴說唱。
直到1955年后因各種原因而停歇。六十年代,又恢復活動,以盧光耀之子盧宗霖、蘇為忠等揚琴藝人為首,排練出《云姐殺敵》、《編草鞋》等節目供通海縣文工隊演出,并參加地區調演獲得好評。
2006年1月,通海揚琴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玉溪市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揚琴說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