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花鼓舞之鄉
分享到:

彝族花鼓舞之鄉

屬地: 峨山縣
批次: 第一批
類別: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
級別: 省級
項目介紹

峨山是新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藝術,這些燦爛的文化藝術是峨山各族人民在生產和生活勞動中所創造的,它形成了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特別是以峨山縣彝族花鼓舞為代表的民族民間傳統優秀文化藝術更是顯得絢麗、璀璨。

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所創造的,它代表了彝族人民的心理情感和心理狀態,也是本民族生產和生活的反映。因而,它被彝族人民所喜愛和接受,成為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娛樂和節日慶典、祭祀、喪葬中的重要表現手段。可以說,彝族花鼓舞的存在,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生活及娛樂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花鼓舞是為生產勞動,為對自然的崇拜而傳承的一種民族民間文化的原生態的民族民間舞蹈。因而,峨山彝族花鼓舞體現了本民族的文化需求,是本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體現,是民族傳統文化與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

峨山彝族花鼓舞通過在全縣范圍內的普查,以科學的、具有其歷史社會文化藝術價值的原則,通過論證,現已形成縣級保護名錄。20065月峨山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同時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至此,峨山“彝族花鼓舞之鄉”的文化品牌被正式確定下來。

峨山彝族花鼓舞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不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現在通過對花鼓舞進行整理挖掘,彝族花鼓舞從田野鄉村搬上舞臺,參加全國、省、市級演出和比賽,獲得了較高的榮譽。

一、峨山彝族自治縣基本概況

峨山彝族自治縣是新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云南省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縣。縣城距省會昆明116公里,距玉溪市24公里。轄2街道33鄉,總面積1972平方千米,境內有彝、漢、哈尼等25個民族共17萬人口。彝族9.6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6.8%。彝族是峨山的主體民族,本土彝族使用的語言文字為彝語和彝文,彝族分為“納蘇”、“聶蘇”、“勒蘇”三個支系。

峨山彝族自治縣地處滇中腹地,峨山縣城距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駐地24公里,距省會昆明市118公里。東京101°53102°36′,北緯24°01′—24°32′之間,地勢呈西北向東南走向,并有猊江、練江兩河流經縣城,屬珠江、紅河水系。境內日照充足,雨量適中,土地肥沃。峨山自然資源豐富,全縣境內有鐵、煤、銅、鉛等礦藏。森林資源豐富,有云南松、華山松等上千種及珍稀植物。

峨山有眾多歷史悠久和自古流傳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是峨山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峨山人民的驕傲,它形成了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有故事、神話、傳說、諺語、各種歌謠等民間文學,有山歌、調子、風俗歌舞等類的民間音樂和器樂,有裝會、雜耍,有扎拉作(跳樂)、跳弦舞、阿乖樂、花鼓舞、武藝、道師跑燈、花棍等近20種舞蹈,還有花燈、滇劇、彝劇、曲藝和其它門類的文化藝術。在眾多的民間舞蹈中,彝族花鼓舞又是一個獨特的、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彝族舞種和傳統文化藝術。

二、峨山彝族花鼓舞的產生和歷史淵源

峨山彝族先民屬戰國時期滇池附近的“滇人”,唐南詔時峨山踞“嶍猊蠻”,后發展成“嶍峨部”,隸通海都督府。根據彝族《洪水滔天》神話、彝文氏族譜牒,峨山縣境內納蘇、聶蘇、山蘇三個支系的彝族同胞,均為遠古始祖阿普篤慕的后裔。

彝族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泛的重要民間舞蹈,過去主要是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載歌載舞,后來演變為以舞為主、以歌為輔的表現形式,成為民俗節慶、喪事活動必不可少的舞蹈。根據峨山縣藏明朝中期手抄本五言詩體彝文古籍《篤慕攏細則兜》(譯為《篤慕踩尖刀草》),彝族花鼓舞源于彝族始祖阿普篤慕主持六祖分支,率眾踩踏尖刀草,開疆拓土、四方遷徙的歷史記憶。在民間喪禮儀式上,畢摩率鼓隊、孝子繞棺跳鼓,并踩踏一捆新采尖刀草,象征踏平亡靈赴祖界路途遍生的尖刀草,送靈歸祖,庇佑后人。經過長時間歷史演變,“篤慕踩尖刀草”喪禮儀式鼓舞,其主體部分畢摩率孝子、鼓隊繞棺踩跳保留為“者(波)必”,意為“跳鼓”,即跳花鼓舞。隨著明清時期峨山等地彝漢文化交融,彝族花鼓舞吸收了部分花燈調融入彝族花鼓舞歌謠,花鼓舞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深受彝民喜愛,得以延續。

另據民間口頭文學,相傳花鼓娘娘創造了花鼓,凡跳花鼓舞前都要祭拜花鼓娘娘,現在每逢民俗開新街都要舉行迎接花鼓娘娘的儀式活動,表達彝民對花鼓娘娘的崇敬及對花鼓舞的熱愛,使花鼓舞得以延續至今,折射出花鼓舞是彝民精神生活的需求和信仰。

峨山彝族花鼓舞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有個能歌善舞的彝族美麗姑娘,有一天,她在洗瓦罐時無意間手拍打了罐口,瓦罐便發出“咚咚”的聲音。她覺得好聽,在上山砍柴時便取回了一段空心樹,蒙上羊皮,用木棍一敲,其聲音特別動聽。從此以后,彝族人民就有了自己的鼓和跳花鼓的活動,彝族后人為紀念花鼓的發明者,就做了一牌位,上書“有感花鼓娘娘之神位”,每在跳花鼓時須殺雞獻牌位,舉行儀式,并成立“花鼓會”。

三、峨山彝族花鼓舞的藝術內涵與審美價值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花鼓),是峨山彝族自治縣境內流傳最廣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峨山彝族花鼓舞熱烈奔放、粗獷、剛柔相濟。彝族花鼓舞實踐主體為民間自組織的500多支花鼓隊、近萬名花鼓舞愛好者和2個彝族花鼓舞協會、14個花鼓舞傳承點,19個校園培訓點。

峨山彝族花鼓舞有急鼓與板鼓之分。急鼓給人以剛勁有力、熱烈奔放、粗獷,使人心潮澎湃、催人奮進;板鼓動作緩沉柔軟,柔中有剛,使人情意綿綿、跌宕起伏。總體來看,峨山彝族花鼓舞表演起來如行云流水,似有無窮的力量之感,動作淳樸大方,剛柔并濟,動作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豐富多彩,表演人員最少5人,最多可達幾十、幾百、上千人的表演,表演場地可大可小,不受限制,不受性別、年齡限制。

峨山彝族花鼓舞舊時主要是用于祭祀和喪葬所使用的民間舞蹈,現在只要是節日慶典、祭祀、喪葬一概并用。

峨山彝族花鼓舞民間傳說的舞蹈技藝套路有70多種,現收集的共有三十五個表演套路,三十五個表演套路是:小過、大過、進拜(拜四方)、螺螄轉(六套)、梅花舞、四合心、蛇脫皮、方口舞(三段)、快速單翻(二套),鳳凰舞、雙翻舞、雙落舞、高花鼓、中花二落、三步舞、穿花過街調、過街三步兩拜、插花舞、割蕎舞、開花舞、蜻蛙舞、點腳步、小兔舞、進三退三等。另外,有些地方還有“臺階舞”、“鬼腳舞”等表演套路,這些套路多為連貫或穿插組合起來表演,有時一段舞中有多個套路相互的結合,也有單獨表演等,其形式靈活多樣。

峨山彝族花鼓舞因其結構復雜,均由花鼓師傅傳授。

峨山彝族花鼓舞使用的表演道具為花鼓、鼓槌和毛巾,表演者將鼓置于左腰際,右手持槌,左手持毛巾進行表演。箐雞尾是由一根木棒,在頂端雕上龍頭,插上箐雞的尾巴,扎上各色彩帶進行裝飾(由花鼓師傅也叫龍頭師傅使用)。

峨山彝族花鼓舞的伴奏為打擊樂,由鋩、鑼、大鼓等組成,唱詞曲調多為唱花燈中“放羊調”、“五里塘”等。

四、彝族花鼓舞的社會作用和影響

1980年通過改編和加工整理的花鼓舞,《豐收花鼓》獲玉溪地區獎項,19813月該節目代表玉溪隊參加省農民文藝調演獲優秀節目獎。19889月,峨山組成彝族花鼓龍隊,代表云南省晉京參加全國舞龍大賽獲第三名,同月,百人花鼓隊代表玉溪地區參加云南省首屆民族藝術節表演取得了較大的成功;1992年《花鼓舞》又以百多人的方隊,參加在昆明舉行的中國第三屆藝術節表演,獲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一等獎;更值得峨山彝族人民自豪的是,199910月峨山彝族百人花鼓隊代表云南省參加首都國慶50周年慶典大型文藝聯歡晚會,在太屆舉行的大型游園文藝演出,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此次晉京表演被首都聯歡晚會總指揮部表彰為“五好表演單位”并獲“組織獎”。

峨山彝族花鼓舞歷史悠久,在各地花鼓舞中,以其多樣變化的風格而更具代表性。省、市舞蹈專家和老師對其進行調查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著名舞蹈家和文藝理論家資華筠“舞蹈生態學”科研課題組對峨山花鼓舞進行調研,并撰文《真的神往的心》,表達了專家對彝族花鼓舞的肯定和贊揚。

峨山彝族花鼓舞的迅猛壯大與發展,折射出了峨山經濟社會的日益繁榮和蓬勃發展,花鼓舞激勵了峨山各族人民的豪情壯志,增強了峨山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對峨山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和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祝愿峨山彝族花鼓舞這一絢麗的民族舞蹈奇葩,在今后的發展中綻放出更加芬香的花朵,結出更加豐收的碩果。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通訊地址 /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東風中路126-2號
辦公電話 / 0877-2053201  查看更多
工作時間 / 周一到周五 09:00 - 18:00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建議使用360、Chrome、Firefox瀏覽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