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三樁”是歪頭山苗族獨特的一種民間舞蹈,源于苗族古史傳說,曾一度失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工作中,由縣民舞集成工作者搜集出來。在龍志文、龍志吉、龍世華等幾位苗族老人傳授下,重獲新生,三十多年來經(jīng)過龍明忠等傳承人的不斷傳承下,得以保護和推廣。
“跳三樁”融民間舞蹈、音樂、雜技、技巧為一體,由“跳樁”、“架花”、“滾鍋”、“滾刀”、“頂碗”等5大套路近30余套動作組成。
“跳樁”。舞者在3棵樹樁上,表演“跳樁”、“逗腳”、“倒立”、“虎爬”、“上天梯”、“壘寶塔”等舞蹈和造型。
“架花”。表演者四男四女或五男五女。男舞者為“花架子”,女舞者為“架上花”,一男一女組成一架花,做穿花表演。
“滾鍋”。舞者以口徑1.2米的鐵鍋為道具,做各種翻滾表演。
“滾刀”。舞者以尖刀組成的刀陣為道具。頭、腳支撐,身軀懸空做翻滾表演。
“頂碗”。舞者將瓷碗置于笙管頂部,然后邊吹笙邊舞蹈。
“跳三樁”用舞蹈的方式記述了苗族先民自北向南遷徙的一段歷史,凝結(jié)了苗族先民遷徙歷程的艱辛與期盼,展現(xiàn)出苗族堅韌頑強的民族性格,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觀賞價值。在1989年、1994年、1998年的云南省第四、五、六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均獲得表演項目金獎;在1999年全國第六屆少數(shù)民族民運動會上又獲得銀獎,并應(yīng)邀參加國慶50周年首都天安門廣場狂歡夜表演,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2009年8月 ,“跳三樁”被列為云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該項目傳承人龍明忠是當?shù)丶韧〞悦缱迕耖g歌、舞、樂藝術(shù),又熟練掌握“跳三樁”技藝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在當?shù)赜幸欢ǖ挠绊懥椭龋?/span>2014年3月 ,龍明忠被命名為玉溪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