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獅子舞也叫“和平獅舞”,是元江傣族展示馴獅動作,并配以傣族傳統武術表演,人獅互動表演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2017年公布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分為陽獅舞(也叫雄獅舞)和陰獅舞。傣族自古相傳,每年的春節、傣族花街節期間要在村中或到縣城里跳獅子舞,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元江傣族獅子舞主要分布于元江縣傣族集中居住的澧江街道、紅河街道、甘莊街道、曼來鎮等鄉鎮街道。傣族獅子舞以牛皮鼓、鑼等打擊樂為伴奏,以點合拍,節奏鮮明,表演時由兩人扮演獅子,一人扮馴獅者,手拿繡球或馴棒、大刀在前面或稍側前面指揮套步。根據老藝人介紹,八十年代前期,傣族獅子舞道具簡單,糞箕代替獅頭,床單布代替獅身,摹仿獅子而舞,如今的獅子舞由專人制作獅子,傣族地區都有當地傣族雄獅舞傳承隊。獅子舞表演風格獨特,如左右上下擺動獅頭,以橫跨、直走、蹲、跳過橋、翻滾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民間獅子舞活動。地點:元江縣城廣場。時間:1997年2月12日。

獅子舞培訓班學員結業演出。地點:元江縣澧江街道者嘎村。時間:2016年5月27日。

傣族獅子舞傳習所相繼在者嘎、曼章那、那路等村寨掛牌成立。地點:元江縣澧江街道者嘎村。時間:2016年5月10日。

曼章那村傣族獅子舞傳承隊。地點:元江縣紅河街道曼章那村。時間:2011年12月17日。

元江縣傣族獅子舞動作三。地點:元江縣澧江街道都朗村。時間:2016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