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朱陽到通海做縣令,在通海任職三年,不見有人來打官司,便深入民間探訪。朱陽在街上,看到百姓們安居樂業,到處是一派繁榮景象。當他走到人群擁擠的北街口,迎面有幾位老人走過來,年青人都恭敬地讓道,尊老愛幼的民風使朱陽深受感動。他上前問一位老者:“請問老伯,你們這里為什么沒有人到縣衙去打官司?”老人回答:“你看!”用手一指,大街的青石板上坐著八位老人,他們邊吸煙、邊吹嗑子。老人風趣地說:“這就是斷案的地方!”朱陽不解地問:“斷案是在縣衙的公堂上,怎么會在大街上呢?”老人笑道:“這是去縣衙的必經之地,凡是去打官司的人一到這里,就被這些老人擋下來,讓他們心平氣和擺出事實,弄清原委,以理歸勸,給他們排解,說得雙方心服口服,言歸于好,這樣當然就不再有人到縣衙去告狀”。
朱陽聽后,就激動提筆在八位老人坐的青石上書寫了“禮樂名邦”四個大字,經當地土紳鐫刻嵌于北城門的城墻上。上世紀的50年代初,城墻被拆除,石碑由文化館收存。至1981年,又將其嵌立在通海文廟照壁上,成為今之景觀。
2006年1月,《禮樂名邦傳說》入選玉溪市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