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器樂曲
分享到:

彝族器樂曲

屬地: 新平縣
批次: 第一批
類別: 傳統音樂
級別: 州市級
項目介紹

短   笛

短笛是新平各民族日常生活中歇息玩耍時喜愛的樂器之一,有著古老的歷史。短笛是一種沒有膜孔,較為短小的吹奏樂器,多用于在深山曠野時,演奏各種歌舞曲調。短笛是長笛的同類樂器,形狀與長笛雷同,發音管比長笛短而細,發音比長笛高八度。低音區:發音不響亮,在獨奏時經常用到。中音區:明亮、圓潤。高音區:響亮、清脆、聲音穿透力很強,是樂隊中常見的音區。

短笛多為民間藝人自己制作,沿竹子較粗的一端,依次挖出吹孔和六個按音孔,使吹孔接近竹節下側或用木塞將吹口上側塞嚴即可吹奏。也有少數由外地購買的竹笛流傳,但膜孔不用笛膜而用紙蒙,發音跟自制短笛一樣高亢結實。七八十年代,短笛曾是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常見的樂器之一,多由小伙子吹奏。但現在,短笛的吹奏已越來越少。





口   弦

口弦是新平縣各少數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自娛性樂器,主要流行于彝族和部分哈尼族地區,口弦有拉線口弦和手拔口弦兩種。口弦簡單易做、小巧易帶,在新平少數民族地方不僅用于自彈自娛和交流感情,還常作為愛情的信物而相互贈送。演奏時,通過口型、唇舌的變化,口大音低,口小音高,低音圓潤,高音清澈。

口弦多為當地工匠制作:取一金竹片,從中剔出較簿的舌簧,即成手拔口弦,再于竹片兩端各穿一小孔并栓上麻線,即成拉線口弦。手拔口弦須公、母(大、小)成對,二者音高相差二至五度,其中小的一支(公弦)要比拉線口弦稍小一些。

演奏時,將口弦橫置于近唇處,用左手小指、無名指挽住舌簧末端的環狀麻線,食指與拇指握住竹片頂端,右手有彈性的拉動另一端的麻線,即可引起舌簧振動,發出明顯而持續的基音,再通過口型、唇舌的變化,可以發出高低五至八度的各音。口大音低,口小音高,低音圓潤,高音清澈。




木   葉

木葉是自吹自娛性的民間樂器,通用于為民歌伴奏,也常與小三弦或葫蘆笙等樂器相合,為各種舞蹈伴奏。木葉摘取方便、吹奏簡單,自古來就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中呼喚對答、互表衷腸喜用的樂器。

    木葉以萬年青葉和梧桐葉最佳,白臘、冬青、榕樹、橄欖樹、荔枝樹、樟樹等葉子也可選用。要求不老不嫩、光滑平整、柔適度。木葉發音清脆明亮、悠揚婉轉、近似人聲,多用以演奏當地的民歌曲調,演奏時抒發出演奏者所要表達的具體含意,是人們抒發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

演奏木葉時持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右手或左手食指、中指分開,輕貼木葉背面,拇指托木葉正面中部,使木葉正面上半沿緊貼嘴唇,吹氣振動葉片發音。另一種是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分別捏住木葉兩端,使木葉正面上半沿緊貼嘴唇,吹氣振動葉片發音,音的高低變化靠食指與中指或雙手捏緊和放松木葉、氣息適度和嘴勁的集中與分散來控制。一般可以吹出八度以內的各音。




塞   簫


塞簫,彝語稱“低哩”,是廣泛流行于戛灑江東面的彝族地區和沿江花腰傣地區的一種吹管樂器。塞簫制作過程為:選一根壁簿的竹子,在較粗一端側面挖一個下方向外斜開的長方形發音孔,由端口塞進削平一方、留出漸小縫隙的木塞(俗稱舌頭),使木塞縫隙下沿與發音孔上沿對齊即成吹端,再在發音孔的對面下方適當位置挖出六個圓形按音孔即可演奏。塞簫的演奏比較方便:口含吹端、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依次蒙住六個按音孔(左右手的上下方位依人自便),坐、立、躺、臥甚至負重行進都可演奏。

    塞簫攜帶方便、易吹易學、發音柔和、音質獨特,深受新平彝族人民和花腰傣人民喜愛。




四   弦


四弦,彝族語稱為“乙切”。由琴頭、音箱、音品、弦軸、拴線板等主要部分組成。琴頭多為鵝頭狀彎形,用椿木、冬瓜木或核桃木制作;音箱為圓形,以桑木、冬瓜木等優質木料為框,梧桐木、椿木等材料為面板和背板,面板上開有四個對稱的花瓣式圓形出音孔;音品有六至八個,多用竹帛制,也有的用硬木制;弦軸、栓線板也由硬質木料制成。琴弦共三根,里弦二根,多使用絲弦,外弦一根,現在多用尼龍弦。

    四弦演奏時,用彩帶將琴挎于右肩,也可不用彩帶而將琴抱于胸前。右手小臂托住音箱下側,拇指與食指持牛角片演奏,以彈奏居多,輔以滾奏,較少使用挑奏。特殊的演奏風格是強拍多用雙彈,其余三指順勢敲擊面板,面板發音以加強樂曲的節奏感。左手持琴以拇指托住琴桿背,而不以虎口夾琴桿,似琵琶的持琴。按音以食指為主,中指其次,無名指相輔,小指一般不用。左手技巧以擻音、打音其鮮明的演奏特色。在為舞蹈伴奏時,演奏者(多為一人,有時也有二人以上)不僅參與舞蹈,且位居隊列之首,擔任著領舞的角色,曲調及動作轉換、速度快慢都由他指揮。

    彝族四弦音質獨特,音色清脆悠揚,其琴體短小精悍、便于攜帶,還有傳情表意的優點,是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各民族非常喜愛的一種彈弦樂器,在整個縣域民間廣為流行。



小牛角二胡

小牛角二胡是彝族煙盒舞的特定的配器,流行于磨盤山和魯奎山的彝族聚居區。

小牛角二胡長約33厘米,造型小巧玲瓏,十分便于攜帶。這一小巧的樂器制作十分簡單,通常制作者用截去兩頭的黃牛角制成二胡音箱,大端口蒙上蛤蟆皮或蛇皮,再用金竹和馬尾制成二胡弦弓,最后用絲線或水線制作二胡琴線。簡單的制作決定了其演奏方式亦很簡單,但它在煙盒舞樂隊演奏中卻是不可或缺的樂器,因為它特殊的音律較好地協調了月弦和三弦的音色,更有滑音效果,演奏中可使三拍延為四拍,使曲調更加和諧、豐滿。

小牛角二胡是魯奎山和磨盤山彝族土著文化與東麓哀牢山文化結合的產物,它區別于紅河地區的彝族煙盒舞樂器的運用,又保持了新平彝族煙盒舞樂器演奏的傳統,豐富和充實了煙盒舞的文化內涵。




小三弦

小三弦因只有三根弦而得名,全長500毫米左右,由音箱、琴桿、弦軸等部分組成,多用紅椿木、核桃木、冬瓜木等材料制作。它具有小巧玲瓏、短小精悍、便于攜帶、音色清脆悠揚、傳情表意等特點,深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各族人民的喜愛。





蘆笙調


蘆笙又名葫蘆笙,是新平各民族都喜愛的多簧吹管樂器。蘆笙廣泛使用于自娛性的歌舞活動中,在彝族的“朝山會”、“山蘇街”上,花腰傣的“串寨子”、“趕花街”的時候,小伙子都常用吹奏葫蘆笙來顯示才能,表達愛情。

    蘆笙調音色柔美圓潤,吹和吸都能發音,并能同時吹響多音,獨具和音效果,公、母對笙的齊奏,使音色更為豐富。蘆笙有成套的曲調。這些曲調都屬五聲性調式的舞蹈伴奏曲,為適應持續舞蹈的需要,常多次反復演奏,并可以以任何樂句為終止。

老廠的葫蘆笙曲調有的和聲音顯著,節奏較強,粗獷有力,但和聲音持續不變,曲調都用于“阿乖樂”舞的伴奏,常與小三弦交替使用,曲調名稱依舞蹈的特定動作(如“三跺腳”、“穿歌”等)而定。有的蘆笙曲調旋律及和音都有一定的變化和對比,常出現和聲音型與旋律音型的相互替換,加強了色彩對比,虛指顫音的使用,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有《畫眉調》、《果蝶調》等。

個別曲調采用單音演奏,音響純凈清晰。舞蹈進行中,其他舞者常以各種擊掌與笙相合,加強了節奏的對比。多數曲調都沒有固定的名稱,只是依曲調旋律而配以約定俗成的舞蹈動作而定名稱。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通訊地址 /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東風中路126-2號
辦公電話 / 0877-2053201  查看更多
工作時間 / 周一到周五 09:00 - 18:00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建議使用360、Chrome、Firefox瀏覽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