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元石龍彝族村的“草獅子”源遠(yuǎn)流長,相傳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據(jù)石龍村的奔樹英和黃忠貴兩位老人講:“石龍這種‘草獅子’從老輩人就流傳下來了,是我們本民族特有的,在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都要跳“草獅子”,世代相傳,一直延續(xù)至今。”
草獅子舞引獅的是兩個少女,與獅相對而跳,左手拿方巾,右手拿樹葉或柳枝,輕松自如,抬右手跳左腳后退跳走。出場舞動時,腳步緩慢,跳動力度小,輕盈、優(yōu)美、別具一格。前面五人吸左腿跳時,后五人則吸右腿跳,這樣就自然形成彎曲狀,有彝族跳樂的風(fēng)格特點。小獅在大獅旁,動作相同,獅后是兩個中年婦女趕獅子,動作與引獅相近,但是正面跳動,跳動變換幅度大,可任意做趕獅動作,打擊樂跟在后面敲,無動作,但有一定的鼓譜。
跳“草獅子”時,只能跳兩對,一對大獅,一對小獅,一公一母,不能跳單、多跳、少跳,這是“草獅子”舞獨特的風(fēng)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