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自古以來就被用于雕刻,石雕是指用各種可雕可刻的石頭,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易門石雕作品應用廣泛,在寺廟、祠堂、廣場、公園、傳統住宅、建設工程、陵園墓地等都有石雕的身影。
易門石雕基本的工具有槌、斧頭、長棍、齒錘、楔子、鑿子、尖頭、砂輪等。易門用于石雕石材有青石、大理石、砂石、花崗石等天然石。易門石雕技藝主要有五個步驟:
一是立意。就是根據石雕作品所反映的主題,雕像的功能作用、作品大小等進行立意構思,創作圖樣,做出小樣。這是石雕關鍵的第一步。
二是選料。根據石雕的作用、安裝位置、表現題材、造價規格、花色品種等選擇不同的石材。選料根據石材的大小、形狀、硬軟、色彩等因形就勢決定。
三是打胚。在選料等前期工序結束后,石雕師傅按要求進行初加工,也就是“打胚”。在對原本奇形怪狀的荒料進行一系列的處理后,才能算是真正涉及到石雕的核心。相較于其它兩個工序而言,打胚是較為簡單,但是卻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做好了才可能有精品雕塑。
四是粗雕。在經過上一步工序的處理后,石雕已經有了初步的輪廓,但還是很粗糙的半成品,粗雕的目的是將雕刻作品的輪廓線條處理得更精致一些,縱橫深淺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這一步的處理水準直接關系到成品的品級。
五是精雕。精雕可以算是石雕雕刻的最后一道工序,其涉及修整、打磨、局部拋光等工序,是考驗工藝師耐心和水平的一項工程,要在粗雕的基礎上精雕細刻,反復修正打磨。這一工序用時最多,花費精力最大。真正的精品就在于精益求精。
易門龍泉石雕吸取民間傳統石雕藝術的精華,融入現代時代氣息,借助石材,用圓雕的形式,以故事、人物、動物為依托,構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藝術形象。龍泉魏昆華的石雕作品,不管人物或動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或粗獷或細膩,既有大氣磅礴的壯美,也有行云流水的柔美,真正集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主要石雕作品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梳洗女》《草原石人》等;寓意深刻,催人奮進的《求索》《孺子牛》《走向未來》《聆聽》等;革命紅色題材的有《孫蘭英烈士像》;紀念碑式的《魯布格電站紀念碑》;動物為體裁的《獅子》《馬》《馬鹿》《牛》等。
易門石雕造型逼真,手法嫻熟,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2006年1月,龍泉石雕被列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項目傳承人魏昆華同年命名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石 雕

魏昆華雕塑作品—少女坐像

魏昆華雕塑作品—孫蘭英

魏昆華雕塑作品—維納斯

魏昆華工作照

魏昆華工作照

魏昆華石雕

魏昆華石雕

魏昆華石雕

魏昆華石雕

魏昆華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