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時,磨皮一帶的先民們以各部落為陣,筑墻習武,抵御外來的侵略。習武時,村民們曾學著箐雞的跳躍、撲打、追逐等動作。村民們只要聽到出征的牛角號,就英勇抗擊外來之敵。或爬山涉水、或設陣伏擊、或包圍敵人,男子們沖在前面勇敢拼殺、刀槍飛舞,婦女們緊隨其后擊鼓助陣,吶喊助威,戰場上刀光劍影,鼓聲振天。打敗了入侵之敵勝利歸來后,全寨男女老少一齊起舞歡慶,通宵達旦。后人為了紀念當年的抗敵英雄,紀念為保衛山寨而戰的情景和場面,通過編創,逐漸演繹成了現在的“磨皮花鼓”。在跳花鼓的頭天要宰殺牛,在舞蹈所需的大刀、叉等道具上都要滴上牛血,領頭者祭拜后,方能起舞。磨皮花鼓舞必須要有15人以上方能進行,表演時男性持兵器舞蹈,女性腰系紅綢,身背花鼓,右手執鼓棒,左手執白毛巾。
磨皮花鼓舞層次分明,有烘托氣氛,激發熱情,振奮人心的前奏表演,有喊聲陣陣、刀槍相擊的動人場面,有“出征”、“跋山涉水”、“設陣埋伏”、“包圍敵寇”、“勇猛拼殺”、“驅敵出境”、“凱旋歸來”、“歡慶勝利”的高潮場面,領舞、獨舞、雙人舞、集體舞融為一體。表演者需手、眼、身、步到位,動作幅度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整個表演一環扣一環,絲絲入扣,整個舞蹈威武雄壯、氣勢磅礴,充分體現了彝族人民勇敢慓悍、耿直豪爽的性格和氣質。
磨皮花鼓經歷了長時期的演變和發展,一度時期曾演變為祭祀性專門舞蹈,要擇日選點才能表演,后為節慶、喜事或喪事都可用的表演,現在成為可以不分場合、地點的娛樂性表演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