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達彝族文化保護區
分享到:

小黑達彝族文化保護區

屬地: 新平縣
批次: 第一批
類別: 傳統文化保護區
級別: 州市級
項目介紹

1.村寨依山伴水,背靠山面朝壩,視野開闊,生態環境良好。村后的大綠凹子山森林植被保護較好,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村寨周圍有多棵神樹,具有傳統的文化色彩;村寨上游有庫容量達308萬平方米的瓦白果水庫,依施河水從村前緩緩流過,都為寨子提供了充足的灌溉、飲用、沐浴等生產生活用水,這不但符合彝族人“陰打高山陽打凹”的居住特點,而且構成了彝族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2.民居建筑格局、聚落格局基本保持傳統風貌。其中的傳統彝族建筑占到98%以上,是目前不可多得的保護較好的傳統民居,“腳不落地串遍全寨”體現了彝族平掌房的傳統風貌。

3.小黑達具有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底蘊。盡管時代的變遷促使一些傳統習俗有所變化,但在社會公德、生活起居、心理素質、節慶活動、文藝體育、宗教信仰等領域,彝族的傳統文化仍然得到了傳承并發揚光大。

4.小黑達村地處新平縣城至新化鄉的公路邊,區位優勢明顯,境內的景點眾多,獨有的民俗節日“男人節”、與古州野林風景名勝區相連的地理優勢和“小黑達烤酒”、“竹編”、“魯氏木雕”等民族特色產品等等。

5.小黑達村的傳統文化是多姿多彩的,它以民族歌舞、民族服飾和民族風情為基礎,以山寨自然景觀和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為點綴,融旅游開發區為一體,構成一幅亮麗的民俗畫卷,這就使小黑達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厚,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6.充分利用新化鄉獨特的“男人節”的文化內涵和神奇的古州野林風景名勝區,擴大宣傳,形成強大的宣傳氛圍,讓更多的人了解新化不但有風景名勝區和獨特的節日,而且有傳統文化生態旅游村小黑達,使游客進一步認識新化,從而推動小黑達的經濟建設和旅游業的開發。

小黑達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立,可為保護傳承彝族文化和發展旅游業提供難得的優越條件。



小黑達村彝族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1.概況

1-1 行政區劃

1-1-1   自然村名稱:新平縣新化鄉新化村委會小黑達村民小組。(圖為全村村貌)。

1-1-2 行政轄區:小黑達村是一個自然村,屬新化鄉所轄,距離鄉政府所在地2公里,古州野林風景名勝區旁(占地面積為3.24平方公里,占全鄉面積0.006%)。

1-1-3   戶籍與人口:全村共有農戶82,人口354人。

1-2   自然生態環境

1-2-1 地形地貌

小黑達村所在的地形為連綿起伏的山地,地處綠汁江與戛灑江深切割之間的突起山脈, 海拔1860米,氣候溫和多雨,村子三面環山,村前有層層梯田直到河底,村后連接著古州野林山地森林,村側有小溪淙淙流淌。上午,霧氣從依施河谷而上,整個村子籠罩在云里霧里。中午,霧過天晴,近山迤麗,遠山蒼茫。(圖為地形地貌)。

1-2-2   山川河流

小黑達東面與王石匠山相望,西面是大綠凹子山,北面是依施河谷,南面是大綠凹子山。依施河從村邊從南至北緩緩流過,下游匯入綠汁江里,上游有庫容量達308萬立方米的瓦白果水庫,保障全村的灌溉供水。(圖水利灌溉)。

小黑達村依山旁箐,座南朝北,清澈的依施河水從村前潺潺流過,為寨子提供了充足的飲用、沐浴等生活用水,村前視野開闊,符合彝族民居“陰打高山陽打凹”的居住特點。(圖寨子居住特點)。

1-2-3 森林植被  

小黑達村的森林大都在保護區范圍內,植被保護一般都比較好,尤其是寨后面的大綠凹子山,自古以來屬禁止砍伐之地,村后的古州野林,古木蓊郁,古藤纏繞,百鳥婉鳴,是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小黑達的森林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林和藤蔓為主,如云南木荷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五茄皮等是珍貴的藥用植物,細松等是珍貴的用材植物,古州野林的植被覆蓋率在96%以上。(圖森林和大樹等)。

1-2-4   海拔與經緯度:小黑達村海拔1860米,座落在東經105o5154″,北緯24°0705″間。

1-3   民族概況

1-3-1   民族及民族支系:彝族(蘇支系),(圖穿民族服飾)。

1-3-2   語言文字

藏緬語族彝語支南部方言區方言,語言特點有:輔音較多,元音較少,單元音較多,復合民族語言:小黑達語言屬漢藏語系元音較少。語言的基本語序為:“主—賓—謂”。建國前小黑達使用彝族古文字,至今村里仍有80多部彝文古籍藏書。

1-4   歷史沿革

1-4-1 建村年代:約建于宋代馬龍部時期。

    漢文文獻《明史》及諸版《新平縣志》等記載,新平方域里人居春秋到秦為古西南荒裔,漢代為云南驛人嶍貌蠻所居,晉、隋為爨蠻所住,唐代為石塔縣和宗居縣人,宋代為阿百蠻所居,宋元時建立他郎甸和馬龍部千戶所,元代至元十六年到明初為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明弘治八年建新化州,清康熙四年裁州入縣,民國時代為北區,建國后為第二區,現為新化鄉。小黑達歷來都在此相宜的行政轄區內。

1-4-2 遷徙路線

彝文典籍《西南彝志》、《尼租譜系》、《篤慕羅思則》和《指路經》等記載,在其上限為西周末的蜀洪水肆虐中,居住于蜀境的彝族先祖篤慕部落,被洪荒從蜀沖入滇東北,篤慕召羅余部,他娶妻3房,有子6人,以子為一個聯盟的形式向滇西北、滇東及滇中南擴疆,彝文典籍中把這一歷史事件稱為六祖分支。3房妻兩子中的慕阿武向楚吐(今楚雄)以南發展,成為了這些地方的彝族先民。故此,小黑達的彝文典籍和居民們都共同承認自己是“阿譜篤慕孫”、“慕阿武之孫”。至今,在小黑達之西的舊州八景中,尚有一景是“六祖垂虹”。據傳說,小黑達村原居地在依施河谷的長凳田寨。在長凳田寨時,娃娃既聰明又頑皮,寨主經常被捉弄,座騎的腳常被他們捆住,寨主即強令居戶搬遷到這里。搬遷到這里后,還是管不住頑皮的娃娃,就在寨頭的地上釘了一棵銅釘,用大石頭壓住。從此,人們的煩惱就少了。村子的上方還有一個寨子叫大黑達寨,原來兩寨為一寨,因爭奪水源,便分成兩寨。小黑達村民隨姓普的寨主從大黑達搬來此定居。搬過來時殺了9頭牛開挖了溝渠,寨里原來的鄭、趙兩姓,都隨寨主改姓普。后來普姓寨主把此寨賣給張姓,,但張姓不屬彝族,無資格當寨主,便謊報姓氏為普姓,后來張姓也便成為了普姓。

1-4-3   社團組織

    全寨只有一個統管,稱為伙頭,一年一換,由寨人公推兩家人輪流負責。這兩家人有一個木板做成的轉盤,每天轉盤轉到哪家就由哪家負責處理寨內一切事務。寨里有一塊“公田”,“公田”由伙頭管理,全寨人負責栽種,收成歸公,作為共有財產和寨內開展公益活動的經費。“伙頭”除了負責處理寨內的日常事務外,還要安排全寨的祭龍、祭山、祭倮、祭譜、祭井、祭谷神等公祭活動,以及修路、補橋、修溝、打壩、修補寨墻、打掃衛生、婚喪嫁娶等活動。

1-5   經濟狀況

1-5-1 人均耕地面積:0.85畝。

1-5-2   主要農副產業

種植稻谷、玉米、小麥、蕎子、高梁、黃豆、豌豆、蠶豆、烤煙、蔬菜等,飼養雞、豬、牛、羊、鴨、鵝、魚等。(見圖)。

1-5-3 人均收入:1558元(據2003年統計)。

1-5-4 交通條件:地處公戛線(公雞坡—戛灑)旁,為瀝青路面,距縣城27公里,距鄉政府2公里,現今交通便捷。

2.傳統農業調查

2-1   傳統種植業

2-1-1   農作物種類

1)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蕎子和高梁是主要糧食作物。

2)經濟作物:烤煙、黃豆、蠶豆、豌豆、花生、核桃、油菜等。

3)蔬菜:黃瓜、青菜、白菜、蘿卜、蕃茄、辣椒、南瓜等。

4)水果:桃、梨、李子、花紅、山楂、蘋果、石榴等。

2-1-2   耕作工具

1)犁:彝語稱佐犁舊時犁架和犁板用木質制作,現今都購買鐵制的犁頭、犁板使用。

2)耙:彝語叫有兩種,一種叫提索耙,用索子來提一排耙齒耕作;一種叫扶手耙,有兩排耙齒和扶手架,人踩在上面耕作,兩塊帶齒的木板平排在一起,間隔6cm,木板寬為15cm,兩端用枕木固定,枕木上有弓形扶手,耙底長120cm、寬60cm,扶手高45cm,齒長15cm,齒距10cm,兩塊板耙齒插開。用于大田栽秧前攪泥平土。

    3)鐮刀:彎曲形狀,刀長25cm,寬5cm,把長40cm,用于收割水稻等莊稼和割草等勞作。

    4)鋤頭:長方形,鋤板寬15cm,長26cm,鋤耳上安鋤把,鋤把長160cm

2-1-3   倉儲形式

    1)竹制儲糧器:(彝話叫:秋拍)用竹篾編制而成,整體成圓狀,上口為圓形,底呈正方形,長90cm,高120cm,上口直徑80cm,內外用牛糞抿糊,用于儲藏谷種。

    2)木柜:(彝話叫:拍克)。一般長160cm,寬96cm,高120cm四腳各有10cm上有可轉動蓋板,用于貯藏糧食。

    3)木板樓:房屋的樓面用木板搭建,用來堆放糧食,易干儲藏糧食。

2-2   傳統家庭手工業

2-2-1 紡織

     舊時村女有過紡織,現今沒有紡織習慣。衣服用買來的布料自己縫制。

2-2-2 編織

這里的村民擅長用竹子編織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有背籮、筐籮、簸箕、雞籠、挑籮、搖籃等。竹編在這里極為普遍,搖籃獨具特色。

2-2-3 榨糖

小黑達寨子的河底舊時榨紅糖。榨架用麻梨樹樹心安齒制成兩個木輪,木輪上安有橫擔,用牛拉榨。村里的老人柳長榮(彝族,男,73歲,住小黑達社17號)(圖),建國前即是榨房操作手。

2-2-4   榨油

分大榨和小榨兩種:

大榨:直徑在40公分左右長兩米大樹,兩邊留15公分左右后把中間挖空作插楔位置,下面留出油孔,用木楔和木板把蒸熟后用棕葉包成的油餅夾在槽內,一般放12塊(每塊重56市斤),然后用木楔擠壓油料,油從下面的出油孔淌出來。

小榨:用兩棵木頭壓住兩塊弧形的夾板,用杠桿原理把餅狀油料加以擠壓,后用木楔加壓,油從事先包在油料上的一個牛皮斜口淌出。

榨油的原料有:油菜籽、核桃、秋籽、拉麻蟲果、老瓦花果、阿尼果門拍死(彝話)果、野茶果、蓖麻籽、小桐籽等。

2-2-5   冶鑄

舊時小黑達村屬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村里自已打制鋤頭、彎刀、鐮刀,自鑄犁頭、犁板。村中老人普成安即是舊時的鐵匠(彝族,男,80歲,住小黑達社77號)。自小因生活困難,學打制鐵器,能鑄犁頭,打制鐮刀等各種農具。現已不再打鐵和冶鑄,但家里仍存有一套當年的打制工具。(圖附工具)

2-2-6   土制火藥

  舊時,小黑達村打獵等用的火藥都是自制,他們掌握著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配制火藥技術,制作火藥很普遍。如村里老人李應章(彝族,男,77歲),過去就是制作火藥的能手,現村內已無人做。

2-2-7   石雕

舊時,小黑達村的石雕小有名氣。如普學壽(彝族,男,53歲,住小黑達社50號),能雕刻各種石制品,早年還到外村雕刻,現家里有自雕的石磨、石鹽臼等物。(實物圖)

2-2-8   木雕

小黑達村的木匠擅長木雕。如魯永才(彝族,男,40歲,住小黑達社?號),擅長在桌子、凳子、供板、床架、柜子等物上雕刻,式樣多種多樣,做工精細,常有外地人來訂做,售價也較高。作品有一定收藏價值。(實物圖)

2-2-9   彩扎

小黑達村有人做辦喪事時用紙幡。普成安(彝族,男,80歲,住小黑達社77號),用自制的工具在彩紙上打制而成。

2-3   傳統飼養業

2-3-1   家禽種類及飼養方法

   1)雞:有土雞、肉雞兩種。都用谷子和包谷等喂養,任其在寨內和周圍自由走動,晚上自己進圈廄。

2)鴨:有本地鴨和北京鴨兩種。都喂谷子和玉米,白天放到田里和河邊,天黑前趕回家。

3)鵝:都是本地鵝。用谷子和青草喂養,由村里的老人或小孩放養。

2-3-2   家畜種類及飼養方法

家畜有豬、牛、羊等。牛、羊除了在家時喂些干草、玉米桿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放養。豬的飼養方法與漢族差不多,全部廄養,大部分喂熟食,飼料有混合飼料、青飼料和糧食。年豬常常隔開喂養,專喂玉米面。

2-4   采集與漁獵及其工具

2-4-1   采集及其工具

   小黑達村的蔬菜大多為自種,采集野生植物的嫩葉、花卉、根莖、果實,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領。采集的野菜有:棠梨花、老鴰花、野馬桑葉、淀子根葉、火煙花葉、老白花、香芝麻花、黏渣渣、布谷花、甜菜、民國菜等。野果有:羊奶果、多依果、橄欖果、黃泡、地楊梅、火楊梅、錐栗果、山楂果等。

主要采集的工具有:背籮、鐮刀、鋤頭等。

2-4-2   捕撈及其工具

小黑達村民在農閑或枯水季節常成群結隊的到河里進行捕撈活動,全村老少帶上鋤頭、木瓢、竹籮,選一段河流,扎住下流的水口后用木瓢把水舀干,用竹籮捕撈這里的土著魚種——紅尾巴魚、扁頭魚、石蚌等。

2-4-3   狩獵及其工具

狩獵工具有火藥槍、鳥扣、彈弓、弩等,現在國家保護野生動物,這些工具已經逐漸消失。

2-5 林業與林產品加工

大綠凹子山自古就是小黑達的風水林,不允許大量砍伐,只允許少量砍伐來做農具自用。

2-6   商品交換、集市貿易、計量單位

2-6-1   商品交換

以物易物是舊時小黑達的通行原則,用谷子換為主。過去用谷子到橋頭村等地去換肉,三升半谷子換一市斤肉,一升谷子換一提酒。                 

借貸方式:十斗為一擔,如借一擔連本帶利還為一擔五,借錢后可以第二年用谷物來抵還(彝語:拉秋谷),村里也有相互兌換的,現在大多到集市去參與貿易。

2-6-2   集市貿易

每五天為一街天,到離村2公里的新化鄉政府趕街。

2-6-3   計量單位

常用的計量單位有升、斗、秤、谷籮。(附圖)

3.居住文化調查

3-1   村寨建筑平面布局(附圖

3-2   公共建筑、公共活動場所、公共設施、風景名勝

3-2-1   學校:占地面積為500平方米。

3-2-2   公房:占地面積為56平方米。

3-2-3   舂碓房:占地面積為30平方米。

3-2-4   山神廟:占地面積為18平方米。

3-2-5公共娛樂場所

村寨龍樹周圍有跳歌娛樂場、陀螺場、秋千場。學校的球場和土掌房上,也是跳歌的地方。

3-2-6 城門及圍墻:村內有兩道古城門(尚存一道),以及古圍墻。

3-2-7   公共建筑:除了學校、公房、舂碓房和山神廟外,還有公共廁所兩間,分別在寨子的東西兩頭。

3-2-8   水井:全寨有兩口水井,位于寨頭500米山上,古時用水桶去挑,現在用水管渡到各家各戶,寨子里還設有一個大蓄水池于寨邊。

3-2-9   墓地:有公山,在離寨一公里許的地方,約有50畝面積,寨子里的人家可自擇地埋。

3-2-10 風景名勝:

1)古州野林:位于小黑達村的西南面,古樹參天,古藤如織,苔蘚似毯,整個風景區被大自然劃分成三個片區:闊葉林區、針葉林區、古藤林區。闊葉林區多種植物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既有數十米高闊葉林木,又有低矮的灌木和各種苔蘚植物,最使人稱奇的是古藤林區,或盤樹纏枝,或彎曲成圓,或沖天崛起,或蜿如蛇蜒,更有那藤纏古樹、樹牽古藤之奇觀,可謂姿態萬千,風景奇異。(圖)

2)盤龍寺

3)龍王廟

4)六祖香泉

5)水簾洞

6)瀑布

3-3   傳統民居基本造型及構造(見圖)

小黑達社共有居民82戶,大部分為古式的土掌房,有一小部分新式瓦房,但格局一樣,為典型的彝族建筑。

(1) 古式土掌房:

舉小黑達社49號為例,戶主:魯春,人口5人,占地面積164.16平方米,面闊10.26米,徑深16米,已有50余年的歷史,是彝族典型的傳統土掌房建筑。正堂前為天井,兩側為耳房,一側為廚房,另一側為火塘(彝語稱“每拍”)。火塘是家人聚集、取暖、閑暇擺古和保存火種的地方。正屋、兩耳及大門融為一體,樓下正房為臥室和堂屋,兩側耳房多放置農具、柴禾或作廚房,樓上正前方為曬場,后半部分房屋,多為堆放糧食、雜物場所。(圖)

(2) 改良性土掌房建筑:

舉小黑達社21號為例,戶主:高田福,人口4人,占地面積129.28平方米,面闊10.26米,徑深12.6米,建成8年有余,完全與老式的彝族建筑雷同,室內搞有簡單的裝飾,貼有地磚,頂用寶麗板吊頂。(圖)

3-4   建筑用材、建房習俗

3-4-1 建筑用材

主要用土、木、石為基礎材料,建時,在事先平整好的基礎下好基石,用土夯壘為墻,架入梁柱,鋪上橫梁,鋪上粗細均勻的柴塊,再鋪上一層松毛,和泥漿抿糊后蓋上土,屋面蓋好后用泥和松毛混和的泥土圍上一道邊(叫土鍋邊)。屋內,以土坯或木板隔成房間。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一些農戶用瓦做頂,但大體格局不變。

3-4-2   建房習俗

1)擇向:擇地基都是選擇背靠山面朝壩,符合彝族建宅“陰打高山陽打凹”的特點,座南朝北,戶主臥室在南面,樓梯在北面。

2)選材:擇日由建房主家帶一只公雞,請砍木料的工人在山上念了咒語后,找一棵選中的樹殺雞祭獻后即可砍伐木頭。

3)建新房:建房時要取房主生辰八字,帶雜糖一包、煙一包、錢23元,請畢瑪測吉日。在動土前,殺一只會叫的公雞,請師傅來念,挖了四個角,請專門的師傅量中間一丈一尺六;下石腳時,先由師傅念祝語后拿23個石頭丟在下石腳處;木匠工做活也要看日子而做,用作柱子和大梁的木材必須先殺雞祭獻后再用夯來破;立柱那天先要用一枚雞蛋和一枚鴨蛋祭獻土,上梁時主梁上拴站一只活雞,下面殺一只雞,兩人從兩邊拉梁放鞭炮,這時梁上的雞叫視為吉祥,如果中途雞飛下來視為不吉,上梁雞必須帶回家養老。上梁時要念口祝:“頂梁遇,張班仙師魯國明顯,幾做高皇大帝。”即后用剪刀剪雞冠,取雞血點梁,口念祝語:“一點梁頭金銀財寶,二點梁腰糧食滿倉,三點梁尾豬雞滿廄,今年立房千年穩,大雨飛來不怕漏,大風吹來不怕搖”。上梁后就可以上土了。上土時全村人都來幫忙,男人挖土,女人背土,屬村人義務相幫而不給工錢。新房建成后就測一個搬家的日子,在天不亮之前主人家就請師娘來把不干凈的東西攆出門,再把大鵝趕進門,取大鵝的諧音“又大又惡”以驅邪,大鵝的聲音“噢噢噢”代表“發發發”以示昌盛,表示驅走邪氣,主人家興旺發達。鍋要在天不亮之前抬進門,如果是老家搬新家,把火種帶到新房里去,先請老人進新家,現在搬家還殺豬請客。

3-5   居室功能布局、裝修陳設及家具

3-5-1   居室功能布局(圖)

彝族土掌房,布局為樓上樓下,樓上只蓋后半部,前半部做涼臺,供曬物和人們休閑玩樂。房屋建筑為長方形,堂屋前面為開放式天井,最前部分為大門,形成天井、大門、兩耳、正屋融為一體的土木建筑物,樓上多為糧食、雜物儲藏處。

3-5-2   裝修

裝修大都以木板墻為主,窗口、板墻、窗扇上都雕刻花、草、鳥等圖案,堂屋正中墻壁上貼些神符和掛著信物等。現在有些改成瓦頂,屋脊翼角兩頭翹起,前方留有偏廈。

3-5-3   家具陳設

傳統彝族民居堂屋上設擺供桌,供桌除了供物外還有電視機、錄音機等物,供桌前兩旁放沙發,正中擺四方桌。衣柜在各自臥室里。

3-6   庭院綠化、大門及圍墻

庭院內都喜歡栽種石榴、梨、桃、花椒和一些花卉,圍墻采用土墻。

3-7   道路交通、橋梁及交通運輸

連接小黑達村至新平縣城和新化鄉的交通是公戛線柏油路,南北走向,南通縣城27公里,北至老廠鄉、戛灑鎮,可通思茅市的鎮沅縣,楚雄市的雙柏縣等地,進村有500米的土路。

3-7-1 橋梁 、涵洞

從小黑達到柏油路間沒有大的橋梁,只有兩道40cm×60cm的涵洞,以前均為木建筑,現在為石頭水泥涵洞。

3-7-2 交通工具(圖)

    以前用馱馬,其后使用馬車,現在有了自行車、摩托車、手扶拖拉機,少數村民還購買了東風貨車。

3-8   排水系統及環境衛生

根據依施河水沿寨腳緩緩流過的自然地形,從寨南面挖水渠將依施河水引入寨里,在村頭修了蓄水池用水管渡進每家每戶使用。小黑達村地勢較陡,排水方便,順著各戶墻角陰溝自然流出寨腳。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人畜聚居在一起,排水溝為明溝,村里沒有垃圾處理場,豬、牛糞堆在家門前,影響環境質量。

3-9   非傳統建筑數量及其分布

    小黑達村雖離集鎮較近,但傳統民居仍保存得較為完整,除學校外都為傳統房和改良房。

4.服飾文化調查

4-1老年、成年、青少年、嬰兒襁褓、男女傳統服裝服飾式樣及傳承情況

4-1-1   彝族婦女服裝

小黑達彝族婦女服飾屬于彝族納蘇類服飾,主要有二種款式:(圖)

1)大面襟小領,上衣為有尾擺的衽襟衣。通肩袖,紐扣為布料褡扣,一般為五枚扣子。腰間系腰帶,長度為340cm,寬為10cm,兩頭有釘銀泡的絲線長25cm。一般為嫁裝,逢年過節時才穿。手巾為一塊土布,長49cm、寬26cm,邊沿釘有銀泡,掛一串銀練,上有裝口弦(彝語莫戛、莫擺)的小包和小化妝盒等。褲為大襠筒褲。

2)年輕女子上衣。頭包包頭,長21cm,寬35cm,兩端有絲線長28cm,穿白色襯衣一件,外為領褂一件,對襟,豎排紐扣5對,邊鑲花邊。胸前掛圍腰,圍腰長42cm,上寬59cm,上寬17cm。圍腰前面有精美的刺繡圖案,上用兩股長70cm的銀鏈制成掛練,中間有長68cm,寬8cm圍腰帶,圍腰帶兩頭繡有圖案。中年婦女戴耳環和手鐲,用黑色頭巾,穿繡花毛布底鞋,下著大襠筒褲。

4-1-2   彝族男子服裝(圖)

穿對襟小領上衣,有5對紐扣,布料一般以藍、黑、灰色為主,下穿四方大筒褲,頭戴瓜皮帽。男人腰掛皮兜肚,主要用來裝錢、火鐮和草煙等。男人在家時穿毛布底鞋,做活計時穿草鞋。

4-1-3   腰飾和首飾

    小黑達彝族男子舊時用草繩或布帶系腰,婦女腰帶極講究,一般為長約2m的雙層布帶,兩頭繡有花紋織有絲線,絲線上訂有銀泡。現代生活裝大都是商店里買回的皮帶系,婦女喜愛佩戴銀首飾,如:銀耳環、銀手鐲、銀戒指、銀鑲牙等。

4-1-4   嬰兒襁褓及搖籃

嬰兒襁褓:彝語叫“布維”,漢語稱“背裳”,都是自己制做,為長方形,一般為5尺布制作,共兩面,每面2.5尺,背帶為1支皮條,里面用黑布襯,外面藍黑色相襯,繡各種圖案極講究。嬰兒出生后,先用尿布墊上,然后用“瓦生”包好。“瓦生”長1.5尺,寬6寸左右,用蓑衣作內層,用布縫作外層,便于利尿。(圖)

搖籃:小黑達村幾乎家家都有一個搖籃,橢圓形,用竹篾編制,長110cm,寬50cm,高66cm。底部鋪墊尿布,孩子睡于搖籃里,母親或老人邊搖邊哼搖籃曲哄嬰兒入睡。為了便于做事,可在搖籃上拴一根繩子吊空,邊做事邊晃搖籃。(圖)

4-2 發型與頭飾(圖)

大多數婦女把頭發編成辮子纏繞在頭上或者梳成一個髻,再用一塊小布(長1.5尺黑色)包頭,從左到右往上翻了別住,折出兩角。無頭飾。

4-3   刺繡、刺繡品、特色工藝及圖案(圖)

4-3-1 刺繡及刺繡品

寨內老年婦女都會刺繡,小錢包、荷包、圍腰、圍腰帶、襁褓心、繡花鞋、繡鞋墊、繡鞋底等。舊時,不會刺繡的婦女是難嫁出去的。

4-3-2 特色工藝及圖案(圖)

5.飲食文化調查

5-1   主食及其加工

1)小黑達彝族以大米為主食,兼食包谷、蕎子、高梁等。以前加工大米用木碓舂,后來用水碾,現在大多用電來加工。

2)主食加工

彝族用米自制的風味食品有:

3)糯米粑粑(圖): 糯米用甑子蒸熟后用木碓舂揉制成團,然后分成拳頭般大小的團兒壓扁成圓形,食用時取出用火烤吃。每年春節,家家都必須舂糯米粑粑。

4)米糕(圖): 用糯米和粳米在石磨里磨成粉狀,兌水發醇后蒸食,一般在農閑時做。祭靈時,至親家眷做米糕祭獻亡靈;農歷八月十五日,多數人家做米糕祭獻月亮。

5)米線:用粳米作原料,用專門榨米線的機器來做。

5-2   佐食及加工(圖)

    彝族菜譜豐富多彩,別有風味,其特點概括起來為:坨、麻、香、酸、辣五個字。以花椒、草果、八角、大蒜、芹菜、蓼草、薄荷、蔥、辣椒為主要烹調配料。制作方法有煮、烤、炸、蒸、腌、舂、剁等。以下是幾種特色菜的具體制作方法:

1)烤小豬:彝話為維若賀戛勒,將滿雙月的小豬宰殺刮毛去腸肚洗凈后,架火烘烤。邊烤邊把香油、八角面、草果面、花椒面等佐料撒在烤豬上,待烤黃后,切成坨坨肉,蘸有蒜泥、姜、薄荷、辣椒等佐料的蘸水吃,別有風味。

2)剁生:彝話叫楊白旋,用生里脊肉略燒至半熟,加適量生豬肝剁碎,加醋、花椒、花生、蒜泥、芹菜、姜、蓼草、薄荷、蔥和粉絲等佐料,拌在一起食用。

3)腌豬血:豬血用開水燙后伴佐料腌制食用。

4)松鼠干巴粉:彝話叫革波賀母,將捕獲的松鼠剝皮去腸,烤熟干透,與鹽、花椒、辣椒、芝麻、核桃仁(炒脆)混合,用石碓舂碎食用。

5)芳香豆面:彝話叫糯革車,將一定數量的青包谷、青綠黃豆混合煮熟,然后抖入花椒、大蒜、薄荷、辣椒、姜、鹽等佐料,再帶水入石磨中磨碎,磨出來的即是清香可口的“糯革車”。

6)油炸昆蟲:油炸昆蟲種類有胡蜂蛹、水東瓜蟲蛹、麻栗樹蟲蛹、竹蟲蛹、小土狗、水蜈蚣、瞎巴蟲、螞蚱等,拿來后去雜質或洗凈,用油煎脆,撒上椒鹽上席。油炸昆蟲黃脆噴香,是席上下酒的好菜。

7)舂螞蟻:用河谷棲樹黃螞蟻包中的螞蟻成蟲炸脆后拌鹽、花椒、辣椒、芝麻后,用石碓舂搗食用,味酸辛可口,尚有醫治風濕等慢性病的作用。

8)食用野菜野花類:栗樹花、棠梨花、苦刺花、粗糠花、老白花、香芝麻花、老鴰花、火煙花葉(三摸葉)、核桃花、甜菜、黏渣渣、民國菜、橛菜、刺包菜等。大多吃法為泡后去澀與豆豉、韭菜等炒吃,亦可涼拌。

9)野菌類:青頭菌、牛肝菌、凍菌、雞棕、香蕈、白生、木耳等數種,可鮮炒吃,可曬干備用。

10)彝族腌制食品類:有腌青菜、蘿卜、姜、辣椒、菌、蛋、苦筍、豬頭鹵腐、梨、泡樹頭菜、腌樹花等等,很有地方風味。

5-3 茶、酒、煙、飲品及其加工

5-3-1   茶葉

過去小黑達人栽種茶葉,自己加工飲用。現在大都在商店買回飲用。平時除了泡茶喝外,還常用香芝麻花、大葉茶、金銀花等泡飲,有清熱解毒消暑等作用。

5-3-2  

酒自己釀制,村里有一半人家都會烤酒,供自家飲用,也有少部分出售。

酒粬:用糯米、草烏、酒藥、釀酒樹根、酵母娘等九種組成制作,故稱九藥,制成后曬干,舂搗和水捏成約三cm厚的酒粬備用。

烤酒使用工具:有大石缸、甑子、大鐵鍋、鎳燒鍋、渡槽、布圈、接酒勺管等。烤酒過程:酒料先用石缸泡24小時后蒸,放大甑蒸5小時左右撈出冷卻,到一定溫度時就放酒,然后拿大酒壇來發酵,兩個星期后把發酵過的放進上面小下面大的甑子蒸,蒸時把甑子下的大鍋加滿水,布圈圈放在子上面,布圈的上面放燒鍋,燒鍋為兩層,底為圓形,上層放水,水為冷卻用的流動水,一邊渡進來一邊淌出去,甑內從燒鍋下接冷卻蒸氣水即酒,燒鍋的下層有一個木管,酒順管子淌出來。現在村內仍有6戶人在烤酒,李自才、楊云輝、羅鳳明等經常烤。舊時,著名的烤酒師傅都在家里供奉一個酒神牌位,祈求出酒豐饒味醇。

5-3-3  

舊時,吸食自種的草煙,以茄子煙為上品,常用自制“瓦砣螺”吸食。也吸食蒙自刀煙、江川煙絲和自切煙絲,大多人家備有竹制水煙筒。建國后,栽種烤煙成了當地的經濟產業,吸食瓦砣螺的人漸少,吸食煙絲的人居多,水煙筒為每戶必備的煙具,有的家里有幾個竹煙筒,以備客人多時可以同時享用。

5-4   節日餐飲及特色食品

    小黑達彝族過年時都要宰殺年豬、家禽,舂糯米粑粑祭祀火咱,以祈人壽年豐。祭龍時殺豬、捂白酒祭獻龍樹,祈求風調雨順;火把節要殺牛、羊祭獻火咱,以求村寨安康。

1)辦喜事時的飲食:豬肉冷片、熟雞蛋去皮涼拌、酥肉、蒸魚、炒雞肉、青菜、粉絲涼拌、筍絲、藕、木耳、香菌燉雞蛋等等,一般10-12個菜,設8人大桌和6人小桌。辦喜事禁忌菜類:不吃牛肉、羊肉、狗肉,這些肉類帶腥味屬供桌上獻的,視不吉利。

2)辦喪事時的飲食:主家殺一頭牛(或一只羊),一對豬,一只雞共四個頭祭獻,至親有以牛、羊、豬、雞等陪獻者,獻品要還一半給陪獻家眷。辦喪事禁忌菜類:禁用狗肉,獻品忌用腌菜和辣子,據說會辣著死人的眼睛。席間一般擺設6-10道菜。

5-5   餐飲用具、炊具、食具、飲具、容具(圖)

5-5-1   炊具  

舊時炊具有鐵鍋、銅鑼鍋、土鍋、甑子、鐵三角、鐵鍋鏟等。現在許多人家有鋁鍋、電飯煲、電炒鍋、電爐等。

銅鍋:是一種銅質鍋,有蓋,蓋子是平底,可以蓋鍋,可作炒菜,也可以用來舀水。這種鍋常作出門時炊具,如到山野和田房勞作時。

甑子:為蒸飯炊具,一般用水東瓜樹做成,圓柱形,上口稍大,蓋子用草編成的錐形蓋,有用篾編成的圓形平底蓋。

鐵三角:放在火塘上,上邊可以放茶壺煨水,放銅鑼鍋煮飯或放小鐵鍋炒菜等。

鐵鍋:為普通鑄鐵大鍋,用作煮飯、炒菜、煮豬食等。

鐵鍋鏟:下為鐵鏟,上有木把連接,炒菜時使用。

5-5-2   食具

食具有木桌、木瓢、木勺、石臼、石杵等。

    木桌:四方桌,大多為自制,正方形,邊長80厘米,桌面為紅椿樹等木材構成,四周和桌腳雕刻有精美花紋。

    木瓢:用水東瓜樹等制成,主要用于舀水、盛豬食等。居民普家壽家尚有形狀象單元葫蘆,全長65厘米,把長20厘米,瓢的直徑為45厘米,厚度為1厘米的大木瓢。

    木勺:用水東瓜樹制成,形狀和一般勺一樣,有大小勺之分。

石臼和石杵:彝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舂鹽、佐料時用。居民普學壽(男,53歲,住小黑達社50號)家有自制的石臼和石杵,石臼為六面體圓形,手把為弧形并雕刻有獅子頭飾樣,底厚,高18厘米,上部直徑26厘米,內徑18厘米。石杵為圓柱體,上部略大,長20厘米。(圖)

石手磨:磨青包谷、青黃豆或米粉時用。石手磨為圓形兩扇,內刻有斜形槽紋,上下一樣大小,上有石孔,內插入木把,直徑為60厘米,每扇磨厚度為12厘米,木把長為30厘米。

5-5-3   飲具

飲具有木桶、葫蘆壺、石缸、陶罐、竹筒等。木桶用來挑飲用水,葫蘆壺用來山上勞作時背山箐水,石缸用來盛飲用水,陶罐盛涼開水喝,竹筒做活時帶飲用水。

5-5-4   容具

容具有竹籮、瓦缸、木柜、陶罐、谷籮、背籮、篾囤、籮筐等。竹籮、谷籮、籮筐、篾囤用來裝米或谷子,背籮用來出門時背東西。瓦缸、木柜裝米,陶罐裝酒。

5-6   餐飲用水、汲水方式及工具

小黑達村有兩口飲用水井,飲用水都到那里用水桶挑回,洗菜、洗衣服、洗澡用的是依施河引渡來的水,同時也供牲口飲用。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不再到井里去挑飲用水。

6.社會文化調查

6-1   倫理道德、村規民約、傳統禮儀

6-1-1   村規民約

    小黑達村民勤勞善良,淳樸忠厚,自古以來有嚴明的村規民約,為村民共同制定,必須共同遵守,每一年的年底,村里每家都要來一人檢查村規民約履行情況。原來村內有一塊大石頭,用彝文詳刻記著村規民約,現有復制件。傳統的村規民約合理部分已為現今的村規民約吸收,繼續發揮著作用的,有以下幾條:

1)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不做有悖倫理和危害他人的事。

2)村民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和睦相處,一方有難,全村支援。如:栽秧打谷、蓋房起屋、生老病死、討親嫁戚等,全寨不計報酬相幫。

3)不準褻瀆祭龍林、祭山林、水源林,每砍一棵樹罰兩升谷子,并向村人道歉。

4)尊敬長者,愛護幼小,贍養老人。

5)打架斗毆和偷盜者要給予處罰,還要為村內搭橋行善。

6)愛護公共財產,搞好公共衛生和村容整潔。哪家的豬牛沒關好影響公共衛生要罰清掃,糟蹋他人莊稼要賠償;挖溝、挖路每家都要來一人,不來者罰谷兩升;舊時農歷初一、十五不能干活計,如果這個日子到田里做活亦罰谷兩升。罰谷也可用錢代替,罰來的錢和谷用來辦村內的公共事務。

7)婚姻戀愛自由,媒妁定媾婚,同圖騰及同宗不通婚。

8)飼養的家畜給他人造成傷害的要賠理道歉并負責醫藥費。

9)如果外村的人要來村里安家,須要辦飯給全村人吃,吃飯時每家來一個,飯后大家同意并給來者改了姓后,方才可以正式算村里的人。以上九條,天長地久,日月可鑒,村人遵守。

6-1-2   倫理道德

彝族人為人寬厚,性格耿直,喜朋好友,長幼有序。平日就餐,須讓長輩坐上席,有公婆長輩在場,媳婦不同桌吃飯;輩份不同或同一家族的男女不得同場歌舞;成年人不可以互喚乳名;寨中重要事情的決策要征詢長輩的意見,民族、村寨、家庭間糾紛都要請當地有威望的老者調解,有諺語稱:三個老人頂一名官,有事請教莫起訟端;客人進家都用好飯好酒款待,女人不上桌與客一起吃飯,以示對客人和男主人的尊重。

6-2   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動場所

6-2-1   宗教信仰

    小黑達彝族村民,主要信仰原始宗教,認為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金木水火土,村外山河樹石,家內的灶、門、火咱器物等,均有靈性。

6-2-2   神靈崇拜

    小黑達彝族崇拜的神靈,主要有:天神“澤格茲”、地神“黑奪發”、水神“倮塔茲”、山神“本塞”、火神“每都塞”、土地神“默谷羅”、樹神“咪戛毫則”、火土神“戈斗塞”、門神“羅戈塞”、財神“杰羅塞”、祖神“阿譜篤慕”、驅邪神“阿倮”、災難神“松達”等。

6-2-3   圖騰崇拜

崇拜“龍”、“虎”,有祭龍活動和供奉在房頂上保護村寨的石老虎。各姓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物,把它和阿譜篤慕一起視為自己的祖先,不準褻瀆,不準食用和砍伐等,如:普姓圖騰為石蚌,柳姓圖騰為楊柳,李姓圖騰為老鴰花藤,魯姓圖騰為馬,柏姓圖騰為洋苷露等,并且都有相應的圖騰傳說。

供奉“火咱”“火咱”是獨具彝族特色的多神崇拜供奉物,用四根栗木穿榫,構成四方形框架,中間用四塊條形木板搭起兩臺組成,置于家門口墻外屋檐下。每逢過節,都要在兩臺木板上擺放物品祭獻。春節,將火咱的四根柱扎上有四叉頭的青松毛枝,旁邊插上些咪樹枝(白馬櫻花樹),每頓飯隆重祭獻。殺牛過火把節時,飯前隆重祭獻后,撤下火咱四根柱上的干松毛枝和些咪枝作為傍晚火把節火堆的引火物。人們引著火后,添上其他柴枝,剪下端陽節時拴在手腕和手指上的五色線投入火中,跨火跳躍禳災祈福。火咱最早起源于以拜火教為中心的彝族多神崇拜,到其上限為西周末的蜀洪水浩劫中,篤慕劫后余生,組織余部重建家園,實現六祖分支向四方擴疆后,火咱又溶入了祖先崇拜的內容。火咱柱上的西咪枝,就是代表洪水傳說中篤慕乘坐的木筒擋落在西咪樹下的西咪枝。到唐末宋初,皮羅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彝族政權南詔,火咱又溶進了南詔文化崇拜的內容,成了《南詔野史》所記載的皮羅閣火燒松明樓統一南詔時松明樓的象征。彝族的火咱崇拜體現了彝族多神崇拜的多元融合性。舊時彝族有一句世傳俗語:“不供奉火咱不是彝族。”

6-2-4   祭龍

祭龍,彝語稱“龍拉”,也有叫“咪戛豪”的,因為許多彝族地方把另一個祭獻土地的節日“咪戛豪”和祭龍合二為一。祭龍在村外龍林的大青樹下舉行。龍樹是村人世輩選定的神樹,是不準褻瀆村寨保護神。小黑達村祭龍的日子是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若當月有人死亡,祭龍的日子就要改在12天后的下一輪屬牛日。祭龍共需4天:第一天祭天,求風調雨順;第二天祭地,求地上人畜興旺;第三天祭山神,“山飽人不饑”;第四天祭水龍,井水不干涸。第一天在寨門上掛竹片(書寫彝文),準備好祭祀的工具,然后在村里的兩道城門殺兩只雞,雞頭、雞腳、雞翅放在城門頭上,表示有邪氣的東西不讓進寨來,趕走寨內的邪氣,然后開始祭天;第二天祭地;第三天在山神廟里殺一只雞祭山神;第四天在出水口處殺一只雞、放一塊豬肉祭水龍。這4天時間里,在龍樹下,殺雞豬,以酒肉祭龍樹,祈求早下春雨,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每天祭后,村人圍樹聚餐,暢飲至夜,歌舞達旦。村里的人每家出一個參與辦事,聚餐時每家出一桌,錢全村平均攤派,客人請來自己負擔,生孩子滿月的家庭必須帶禮品來祭獻,生男孩一斗酒,女孩一升豆腐,交到操辦處統一分配。活動結束時召集全村每家一人到伙頭家來吃飯,商議和推選下一輪伙頭。村里專有一塊伙頭田,田里的收入拿來辦村內公共事務。

6-2-5   火把節

彝語稱“除來”,在每年農歷623-25日舉行。火把節實際上就是彝族古老的祭火節。火把制作較為簡單,山上的松樹破成半空狀曬干,內放火咱撤下來的松樹等易燃物即可。在623日這一天殺牛全村分吃,購買的錢全村分攤,回家后在火把上插香、獻飯,2425日就把火把點燃,點燃的火把是為了驅除邪惡,孩子涂抹花臉,手持火把一家一戶的攆(驅邪),把火把和灑的松香還有祭品都丟在寨門外,參加攆的小伙子要抬著雞蛋飯、糯米飯,攆后就把飯拿出去丟掉。入夜把火把點在土掌房上,全村男女老少都在房上跳樂打歌取樂,嬉鬧直至達旦。

6-2-6   送出門護佑神(彝語為魯魯踏木)

過完年2-3天后,送出門護佑神。看東邊或西邊蠶豆花開的方向來決定送的方向,插三柱香、一枝松枝,每家要出門的人就燒一塊粑粑、帶一塊肉,帶三柱香來跪拜,表示一家人出門順利。活動全村人都來參加,帶12角錢來。外地來的也可參加,必須燒1柱香,放1元錢。

6-2-7   原始崇拜

    彝族崇尚萬物有靈,其原始崇拜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靈物崇拜等多元宗教信仰。

1)崇尚畢摩:在彝族社會中有本民族的祭師——“畢摩”。他們曉識彝文,承傳各種各樣的彝文祭祀典籍,他們是各種萬物有靈的原始崇尚祭祀的主持者、解釋者和禳解者,在彝族中擁有被推崇的地位。舊時有“土匪都不搶畢摩”的俗語。

2)供奉“火咱”:為彝家人常年供奉。

3)供奉祭龍:每年農歷2月第一個屬牛日,歷時4天,包括祭天、祭地、祭山神。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祈福消災。

6-3   婚姻制度、婚禮習俗、生育制度

6-3-1 婚姻制度

在彝族社會里,青年男女戀愛自由,舊時婚嫁則由父母包辦和媒人提親,盛行姑表優先婚。現在實行自由戀愛,本村男子娶妻回村者居多,并有少數到女方家上門者。均為一夫一妻制,婚后的家庭經濟共同管理、共同享用,多半是男主外,女管內。

6-3-2   財產繼承

結婚后的家庭財產繼承:夫婦財產由夫妻雙方共有,父母的財產多歸贍養者所有。

6-3-3   離婚及財產分配

1)結婚后雙方認為不合適可自主提出離婚。

2)如結婚時的費用是男方負責的,女方提出離婚則不能帶走任何財產,男方提出可商量而定,有孩子的家庭小孩由誰撫養,所分配的財產就占多數。但彝族習俗中都視離婚為不道德行為,一般來說,離婚率偏低。

   6-3-4   婚禮習俗(圖)

彝族的婚姻習俗別有一番風趣,通常在歌場對歌、舞場跳樂、街場聚會或親戚介紹等認識,自由談戀愛,能成婚否由父母聘媒妁提親。有句彝族小調是這樣唱的:“天上無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一般來講,血親、同姓氏及同圖騰不通婚。定婚的第一步是喝小酒,議定結婚的日子及聘禮銀。禮銀以6為單位,過去86元、106元等,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則為1666元、2666元等,禮銀的多少由經濟能力來定。衣服要雙數套,米、酒、衣、錢、肉要結婚當天送來,男方叫一幫親朋好友到女方家迎親,吹號的、敲鑼打鼓的十分熱鬧,進女家門時用松子或青橄欖敲打取樂,女方出門前一天就和娘家親戚和女伴唱哭嫁調,出門時要哥哥背出門,到男方家時,男方的兩個姑娘來接,門前擺兩張大桌子,貢奉豬頭、粑粑、雞、糖果等物,陪郎與陪娘要對唱進門調,陪郎唱贏后才能由新郎抱新娘進房門。晚上進行饒有風趣的洗腳禮認親,新娘端洗腳水送新鞋給本家和至親洗腳認親,至親則送新娘以錢銀,送時,鬧婚的人們則往洗腳盆中拋放黑鍋灰,考驗新娘的能耐。

6-4   喪葬習俗及祭祀活動

6-4-1   喪葬習俗

小黑達人正常死亡的一般都要裝棺土葬,而非正常死亡的兇死者視為不吉利實行火葬。入柩前在棺材里面墊上紅紙,死者穿好衣物后用帶刺的黃泡枝來驅邪,禱告“死的出去,死的進棺”,而后將亡人入柩。裝棺時頭朝大門外,死人的衣物全部裝棺。發喪時棺前置紙房紙馬,房門外要掛紙樹,要殺豬牛殺雞祭獻亡靈,畢摩誦禱祭靈經典及指路經,號班吹號、鼓班跳鼓,至親哭喪,具有吹吹打打的娛死風俗,起棺前要由后家釘棺,男的由本家哥弟輩份大者釘棺。出喪時抬棺材要頭朝前,送殯者則沿途撒以紙錢。

畢摩的送葬經典統稱“查詩拉書”,分許多種類。如彝書《咪說書》是給死人找埋葬地用的,畢摩邊念經典邊走,死者之子和畢摩一起去,用一個雞蛋頂在頭上,雞蛋掉下去壞了就說明死人喜歡埋在這里;又如《多哩若》、《派門書》等經典,則言死人到陰間時要搭一個蜈蚣橋才能去到陰間,送紙錢時要交待死人用,如過橋銀、關照銀等,都用這些來支付。

不管寨里哪家死了人,全寨的人都要去守靈或幫忙,后家和本家都要請畢摩來念,幾個畢摩在一起念,有時畢摩之間經常互相較勁,賽誰祭奠知識寬、歷史知識廣,畢摩文化亦即在這種巫史不分的經常較勁中得到發展。吹號者之間也會相互用號聲來競藝。

   6-4-2   祭祀活動

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決定著彝族的祭祀活動很多,主要有:祭土地、祭龍、祭山、祭日月、祭祖、祭寨抄鬼等。

1)祭土地:彝語稱“咪戛豪”。通常在農歷正月最末一個丑牛日舉行,在寨外咪戛豪林中進行,由畢摩吟誦祭祀經典,對土地和村寨護佑神阿倮進行殺豬祭獻,祈求村寨平安,人壽年豐,獻畢全村人湊飯菜到林中聚餐。有的亦把祭倮和祭龍并做一個祭祀活動。

2)祭龍:彝語稱做龍拉,祈求風調雨順,在畢摩主持下進行。

3)祭山:彝語稱“白唄”,祭獻山神護佑村寨,通常在三月的第一個丑牛日舉行,在畢摩的主持下,每家派出一個人參與殺牛祭祀,祭畢,寨人湊飯菜聚餐。彝學專家和學者把祭倮、祭龍、祭山稱做滇中南彝族三大祭祀。

4)祭日月:彝語稱“除疊來”,通常在四月的第一個丑牛日舉行,在畢摩主持下,每家出一個人殺牛參與祭祀,祈求日、月護佑,祭畢村人湊飯菜聚餐。

5)祭祖:彝語叫“譜拉”,舉行三年又隔三年,一般在五月的第一個丑牛日舉行。由公推的主持人向本氏族成年男子攤派人均要出的錢糧,屆時殺豬宰牛,本氏族每戶至少要有一人到場,畢摩主持祭祀禮儀,主要吟誦《篤慕羅思則》,即篤慕洪水患難的經歷及篤慕名譜,吟誦《馬紹書》,即本氏族的遠祖中祖父子連名譜,以及近現姓氏班輩夫妻名譜,念到哪個分宗支、同宗支的人要磕頭祈拜,吟誦畢,要把新近死去的人續在《馬紹書》名譜上。祭祖聚會始終籠罩著一種親密和融洽氣氛,互認親屬輩份稱謂,體現著一種內聚力。

6)祭寨抄鬼:彝語稱“且可涅抄來”。一般在每年六月上旬進行,由畢摩率每家支系大者出一人參與抄鬼,祭寨抄鬼者扮儺裝,跟隨念咒語的畢摩逐巷逐戶用碎碗渣拋撒敲打,尚有鋩鼓樂伴奏,但是寨人相互不能講話,將寨里的兇邪抄攆出寨柵門外,在寨外兩棵大樹上掛上鹽膚木削制的斧鉞刀叉箭戟和簸箕等,作為兇邪不能越逾的避邪物。

6-5   天文歷法、民間醫藥、傳統科技

6-5-1 天文歷法

彝族歷史上曾創造過十月太陽歷,一年十個月,一月三十六日,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即過年,二十五日至三十日為年節日不計在年月內。后太陽歷逐漸消亡,彝族即同漢族一道使用太陽歷。彝族畢摩至今仍收藏有許多涉及彝族古老天文歷法的書籍,如《青紅書》,以青、紅、黃、白、黑配十二屬相推算年、月、日,如《星相書》,根據星座變化特別是北斗星柄的變化推算日月運行及年節變化和豐災吉兇,《看二十八星座書》等禳災書中,也包涵著許多天文歷算的推演。建國后,畢摩們推算吉兇日時,仍習慣用《青紅書》、《測日書》等測算吉兇豐災。

   6-5-2   民間醫藥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彝族人民在同大自然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具有彝族特色的傳統醫藥學,彝醫彝藥是中華醫藥的一個組成部分。村內的畢摩普成安即為祖傳彝醫,能醫治風濕、腰疼、骨折、心臟病、胃病、婦科病等各種疾病。草藥有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等,有許多藥物獨具彝族特色。在同疾病的長期斗爭實踐中,還形成了諸如“風邪染疾”、“病從口入”等一套獨具特色的彝族醫療體系。

6-6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在彝族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小黑達現存的民間文學書籍在文革“破四舊”時毀壞甚多。現存的民間文學除了少數彝文典籍記載的以外,以口傳文學較多。村里傳播民間文學的方式大多為農閑或晚飯后,在火塘邊或房上聽老人講述,這些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大多與彝族歷史和本村的來歷有關,如《張里張相》、《賣花記》、《唐王入地府》、《鳳凰膽》、《猜謎詞》、《釀酒調》等等。

6-6-1   神話傳說

寨內的普成安收集的一些彝文典籍,記載了很多遠古的神話傳說,如:《篤慕羅思則》、《六祖分支》、《督葉若阿倮》、《督葉若沙菲》、《阿恣與阿佐》、《哦母支杰查》等,也有許多神話也和漢文化相交融,如《張李張相》、《賣花記》、《鳳凰集》、《唐王入地府》等。

6-6-2   民歌

    小黑達村民大多能歌善舞,都會唱民歌小調,民歌內容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可分為“阿哩調”、“阿色調”、“曲子”、“趕馬調”、“撒花調”、“四句腔”、“哭喪調”、“哭嫁調”等等,歌詞有前人傳下來的,也有即興創作的。彝文經典中的五言韻律詩《招魂調》、《送魂經》、《指路經》等,民間也常在歌場、舞場、祭場上對唱、接唱、合唱、對講、吟誦。民歌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每句大多為五言或七言,一般有諧音韻、頭尾韻(頂真韻)、句間韻、尾韻等。

6-6-3   諺語

    彝族的諺語大多為口頭流傳,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宗教信仰、生活常識、道德倫理、生產勞作。諸如:“馬口不反芻”、“二道湯不甜,后悔來不及”、“早霞陰晚霞晴”、“兔子過河處處深”等。

6-7   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雕塑、繪畫、傳統工藝品

6-7-1 音樂

    小黑達彝族的音樂與其它地方的彝族音樂相同,以月琴舞曲和阿色調居多,曲調豐富,旋律或細膩或恢諧或粗獷,粗獷音樂多用長調音樂。

1)打擊樂。彝族的打擊樂主要有鼓、鈸、釵、鋩等。

2)彈撥樂。彈撥樂是小黑達彝族的主要樂器,有三弦、三弦琴、四弦琴。

3)吹管樂。彝族擅長吹奏,嗩吶、葫蘆笙、口弦、塞簫、悶笛等都為常用樂器,以嗩吶和葫蘆笙為常用。

6-7-2   舞蹈、演唱

    彝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凡集體年節、祭祀、婚娶、喪葬等聚會活動,都離不開歌舞。寬闊的土掌房頂上是一個理想的跳樂場所,每晚人們都聚集在土掌房上跳四弦月琴舞。四弦月琴舞男的彈琴,女的拍擊巴掌團團轉動跳舞,舞蹈節奏緩慢、動作平穩、形象樸實、旋律流暢,是彝族最古老的舞蹈。小黑達彝族男女山歌對唱,常在月琴樂的伴奏下進行,除了主唱男女外,尚有若干男女作和唱及伴唱者,常可一唱通宵達旦。勒蘇山頭上每年趕兩次的山蘇街,又名踩花山,是小黑達人傳統的歌舞節日盛會。附近村寨的彝族都聚集到這個山頭上晝夜歡歌。村里的李志成、普煥英、普成安、謝美英、祝仙珍等人,是公認的演唱高手。

6-7-3   雕刻、編織、傳統工藝品

    村里人大多擅長編織,他們編織的各種生活用具不但供自己使用,同時也拿到集市上出售。村內的雕刻工藝也較為出名,往往是客戶出價后藝人再根據客戶需要雕刻。

    6-8   民族民間體育、健身、游樂活動

6-8-1   民族民間體育

    小黑達民間傳統體育大多是在喜慶聚會時舉行,不僅用于強身健體,也祝賀節日聚會。項目主要有打陀螺、摔跤、賽蕩秋、磨擔秋、車秋及斗牛等。

6-8-2   健身

    彝族喜愛的健身運動以打陀螺和摔跤為主,在每年的春節,要與外寨的彝族青年進行打陀螺比賽,陀螺分平頭和龜頭兩種,比賽的規則也各有不同,每場比賽都吸引著眾多圍觀者,場內場外歡呼雷動,熱鬧非凡。

6-8-3   游樂活動

    游樂活動以賽磨擔秋和斗牛為主。

6-9   傳統節日及慶典活動(圖)

    彝族從古至今崇尚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祭天地、祭火神、祭祖先、祭龍、祭倮、祭譜、祭山、祭日月、祭青等多種公眾集會慶典活動。尤以火把節、祭龍、祭倮、祭山、祭譜、祭谷神為隆重。

6-10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

    小黑達寨的傳統文化能繼承持續發展到今天,與本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的活動有著密切關系,主要有以下幾位:

1)柳長榮,男,彝族,現年73歲,懂彝文,能寫對聯,會看日子,保存了一定數量的彝文書籍,村里的活動大多由他來主持。

2)李應章,彝族,現年77歲 ,通曉彝族醫藥,尤其對治療風濕病、胃病等,有其獨特一套。

3)普煥英 ,女,彝族,68歲,當地有名的歌手,能歌善舞,掌握大量彝族小調的唱法和腔調。

4)魯永才,現年40歲,村內的木雕藝人,擅長畫畫,木器雕刻技術掌握純熟,在當地知名度較高。

7.結論

7-1   傳統文化特色及保存情況的綜合評價

小黑達彝族傳統文化經調查有下列特點:

1)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小黑達村與新化古州野林風景區毗鄰,生態資源極為豐富。村莊周圍林木茂密,景區內古樹參天,古藤如織,苔蘚似毯,多種植物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既有數十米高闊葉林木,又有低矮的灌木和各種苔蘚植物,古藤林區的古藤粗者達20余厘米,細者猶如發絲輕柔綿長,更有那藤纏古樹、樹牽古藤之奇觀,可謂姿態萬千,風景奇異。景區內還有盤龍寺、龍王廟、六祖香泉等人文景觀。

2)民居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傳統風貌。其中的傳統彝族建筑占據98%以上,是目前不可多得的保護較好的傳統民居。

3)小黑達具有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底蘊。盡管時代的變遷,促使一些傳統文化和習俗有所變化,但在社會公德、生活起居、心理素質、節慶活動、文藝體育、宗教信仰等領域仍在傳承和繼續發揚著,彝族的傳統文化保存較好。

4)小黑達村地處新平縣城至新化鄉的公路邊,區位優勢明顯,周圍景點眾多,又有“小黑達烤酒”、“竹編”、“魯氏木雕”等民族特色產品,小黑達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立,可以為發展當地旅游業提供較好的便利條件。

7-2   保護措施建議

1)建議由新化鄉政府牽頭,組織小黑達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小黑達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參加的具體部門有鄉規劃辦、文教服務中心、水利、畜牧、林業站、村委會、派出所等單位組成。

2)制定小黑達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總體規劃,控制民居保護區內非傳統建筑的建設,改善保護區內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人畜分開,修建規范的村寨內街道。

3)注意對已經登錄的民族文物、傳統工藝等實物資料的保護與保管,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傳承與培養。

7-3   對能否適宜發展旅游的看法

1)具有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底蘊,積極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不斷挖掘其潛力,對于旅游業的開發,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保護、開發、弘揚新化小黑達民族傳統文化,建設新化小黑達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于促進新化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新平縣旅游業的開發,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打造民族傳統文化旅游生態村,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目前,新化小黑達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不高,省內外、市內外認識的還不多,要抓住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建設滇中生態旅游縣這一歷史機遇,充分利用獨特的“男人節”的文化內涵和神奇的古州野林風景名勝區,擴大宣傳,形成強大的宣傳氛圍,讓更多的人了解新化有風景名勝區古州野林,獨特的節日男人節,傳統文化生態旅游村小黑達,認識新化及其新平、玉溪,從而推動小黑達、新化及新平的經濟建設和旅游業的開發,使新化鄉的民族傳統文化、風景名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3)民族服飾是文化載體的具體體現,每一種民族服飾的形成、變化都與本民族的歷史變遷、政治經濟、自然環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產勞動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小黑達彝族服飾可透視民族服飾的古風遺韻。隨著小黑達彝族寨子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彝族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其審美觀念也發生了質的飛躍,其服飾在保持和發展自己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前提下,也在不斷地吸收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同時小黑達彝族服飾的文化內涵的延伸亦將滲入各種時代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對當地彝族服飾發生一定影響,如不加以積極保護,以開發利用促保護,最終將有被歷史遺棄這一優秀民族文化資源的危險。反之,如果從民族文化保護開發的角度出發看小黑達彝族服飾的穿著效果,則具有強烈的藝術風格和吸引力,如加以開發利用,會對現代服飾產生影響,有利于長期保護和開發,形成一種可持續再生資源而長盛不衰。建議加大該地區民族服飾的搶救和保護力度,建設一個彝族服飾生產點和展示點,原汁原味展示其服飾藝術,促進民族服飾的保護和開發,形成一個具有長期性的經濟社會效益的文化產業。

4)新化是彝族歌舞之鄉,是民族歌舞的海洋,從尖頭山頂至依施河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擅長歌舞,他們的“花鼓舞”、“四弦舞”、“拍掌舞”,以及“阿哩調”、“阿色調”、“趕馬調”、“撒花調”等山歌,在當地及玉溪市很有知名度。對此進行全面的調查發掘,整理成群眾賞心悅目的民族文化藝術成果,勢必對大力發展先進的民族大眾文化,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小黑達傳統文化是以民族歌舞、民族服飾和民族風情為基礎,山寨自然景觀和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為點綴,構成一幅亮麗的民俗畫卷,雖然小黑達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厚,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但必須按照小黑達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的總體規劃,緊緊抓住民族傳統文化這條主線,以保護為重點,開發為動力,利用為目的,進行有效的資源挖掘搶救工作。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通訊地址 /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東風中路126-2號
辦公電話 / 0877-2053201  查看更多
工作時間 / 周一到周五 09:00 - 18:00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建議使用360、Chrome、Firefox瀏覽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