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花燈主要流布于玉溪市紅塔區、江川區、澄江、華寧、易門、通海、峨山、新平等縣(區),尤以紅塔區為盛。玉溪花燈按形成時間分為“老燈”和“新燈”。“老燈”是明清以來逐步形成的,源于民間“社火”中的小調演唱、歌舞表演,清末發展為包含小曲、花燈歌舞、花燈小戲等多種表演形式的民間藝術。辛亥革命后,受滇劇影響,部分玉溪花燈藝人吸收民間唱本及其他劇種劇目,編演劇目,使花燈向戲劇化發展,此種花燈被稱為“新燈”。此后,“新燈”在昆明獲得進一步發展。1937年隨著“農民救亡燈劇團”的演出迅速流播全省,以“抗戰花燈”寫下云南戲劇史上光輝的一頁。玉溪花燈劇目中的唱段有單曲形式和聯曲形式。詞格有五句式、七句式、十句式和長短句式等。“新燈”的演唱則接近滇劇,字正腔圓,以情帶聲,各種潤腔技法根據劇情需要進行處理。新中國成立后,玉溪整理改編了一大批優秀的傳統花燈劇目,并創作劇目100余個,其中大多是反映現代生活題材的。現在共有傳統和現代新創劇目300余個。

《花燈劇》古湄歌演出劇照、楊麗瓊飾古湄

國家級傳承人陳克勤老師講授花燈藝術

國家級傳承人李鴻源老師在講授花燈

花燈劇《大山深處有天堂》2

花燈劇《山花》劇照

花燈戲《卓梅與阿羅》榮獲“曹禺優秀劇目獎”等多項獎

花燈小戲《分家》劇照

花燈小戲《花街情》劇照

花燈業余愛好者在演唱花燈

玉溪花燈劇院復排的花燈戲《半把剪刀》

玉溪花燈團(玉溪花燈劇院前身)早年在高倉演出盛況

玉溪聶耳小學開展花燈進校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