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是新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云南省第一個民族自治縣。彝族占全縣總人口的52.1%。峨山彝族人民向來能歌善舞,流傳于民間的山歌、小調、器樂曲等非常豐富,這為彝劇音樂的創作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素材。峨山彝族山歌劇產生于1976年,從1976年至2000年的二十四個年頭中,先后創作出了彝劇《金鹿飛奔》、《蕎花又開》、《荒古情斗》、《外鄉人》、《趕羊調》、《迷魂》、《小豬·籬笆·人家》等10多個。
峨山彝劇音樂唱腔來源于彝族民間音樂和加以發展創新而來的。其主要特征為有大量的抒情、敘事性較強、情感大起大落的特點。
一、創作方法:
①用原民間曲調直接填詞,即舊曲配新詞。②用彝族民間原生態音樂改編發展而形成的。③選擇其民言辭音調的特點經過創作而形成的。
二、曲體結構形式:
①以一句式、二句式、四句式為主。有四句、六句、八句和多句式的,有段落式,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的組成結構。有句式段落不規整的。②在演唱形式上,有獨唱、對唱、齊唱、領唱幫腔、重唱、合唱等。
三、唱詞格式:有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十字句、多字句和長短交叉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