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縣的花腰彝屬彝族聶蘇支系,世居在峨山縣的大、小棚租、大小維堵、雨來救、莫車勒等地,人口總數約為5600余人。
花腰彝的民居建筑為土撐房,村寨多居于依山傍水,周圍有樹、背風向陽的地方,一村數十戶數百戶以上人家居住。
花腰彝婦女的服飾鮮艷奪目,喜跳的舞蹈叫“宰必”也稱“大娛樂”動作優美,喜以唱山歌小調,對歌著稱。
花腰彝的婚戀、生育、喪葬傳統習俗是起源于何時據在當地調查,無從考證,只是在峨山花腰彝的婚戀上,有當地民間歌謠:《迎親調》、《有情有意共百年》、《手扳欄桿望情人》等;在喪葬祭祀活動中有《喪葬歌》。
花腰彝的婚戀是自由戀愛,婚姻的整個過程分為4個過程:1、相識相愛。2、請媒探花。3、訂親行聘。4、迎娶成婚。
相識相愛:男女青年在文娛活動和跑山玩樂中相互認識,互贈隨身飾品,如小褂包、帕子、小刀、戒指等。
請媒探花:彝族青年男女婚姻關系確定后,由男方家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媒。
訂親行聘:男女雙方父母同意,由男方家到女方家下兩次聘禮,女方家則以酒食款待,第一次喝小酒,第二次喝大酒,并在喝酒的過程中訂下結婚的日子。
迎娶成婚:嫁女娶媳前后時間三天,女方家一天,男方家二天,先由女方家請客,后由男方家請客,賀新房(鬧洞房)后到山林間對歌跳樂。花腰彝的生育觀與漢民族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生女孩到第七天由父親抱著雞到小孩外公婆家報喜,男孩子到第九天,生男孩抱公雞,生女孩抱母雞,由此判定生男還是生女。
《喪葬歌》是一首彝族送葬俗歌,是彝族老人去世后,從入棺敬香到拜堂、點主、接待花鼓跳耍,親友燒紙祭奠,到出材,送山等一套禮儀贊服和獻詞,花腰彝的喪葬由當地“畢摩”主持,從報喪到出殯,要吟誦《篤莫魯細則》、《阿梭黑》、《則依則奪書》、《指路經》、《招魂書》等祭祀經文,鼓手吹奏民間哀樂,表示對死者哀悼,花鼓隊則在門外打鼓跳舞,以示驅鬼祛災,讓死者安心上路。峨山花腰彝的婚戀、生育、喪葬傳統習俗現在還在傳承,主要傳承代表人物有龍祥旺(彝族畢摩)徐會珍(彝族花腰舞蹈傳承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