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劇傳播到玉溪大約在清道光、咸豐年間,云南名士楊高德到玉溪新興書院、寧州書院講學期間,曾組織過民間滇劇演唱。民國初期,玉溪各縣陸續出現了云仙茶園、新生俱樂部、雅集社等滇劇班社。1918年,玉溪瓦窯村人羅香圃在昆明接辦滇劇班社“群舞臺”,匯集了當時大部分滇劇名角,縱橫昆明滇劇界20多年。而當時的滇劇名角很多都是玉溪人。20世紀30年代,上海百代公司曾力邀一批滇劇名角赴上海錄制唱片,而玉溪人羅香圃、周錦堂、汪潤泉、張吟梅等人也在被邀之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玉溪各地先后建立了滇劇表演團體,挖掘、整理傳統劇目。“文革”結束后,歷經風雨的滇劇迎來了春天,玉溪市滇劇團整理和改編傳統戲,吸納其他劇種優秀劇目,涌現出一大批精品劇目,《朱德與唐淮源》、《京娘》、《西施夢》等劇目奪得“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獎”、“白玉蘭”等獎項,演員馮永梅摘取了中國戲劇梅花獎。



滇劇《水莽草》劇照

國家級傳承人梁子華在指揮樂隊合樂

國家級項目《滇劇》

國家級項目《滇劇》

國家級項目《滇劇》

國家級項目《滇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