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皮花鼓舞”流傳于新平縣平甸鄉磨皮村及周邊村寨,是一種彝族先人獨特的武打舞蹈藝術形式。該舞過去曾流傳于新平縣平甸鄉磨盤山一帶,延伸到古城街道的昌源社區大方達,現僅有平甸鄉磨皮村磨皮大寨保存。
關于“磨皮花鼓舞”的由來,當地藝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就講述了不少彝族先人保衛家鄉,抵御外敵入侵的英勇故事:古時的磨皮,在部落之間,村與村之間,或與外族之間曾多次發生過戰爭。戰爭一旦發生,村民們只要聽到出征的牛角號,男女青年紛紛出動,英勇抗擊外來之敵。村民們以部落為營,村寨為陣,筑墻習武,以抵御外來的侵略,男人拿著各種武器沖鋒在先,與入侵者浴血奮戰,女人跟隨后面,擊鼓和打擊器樂吶喊助威。打敗入侵者勝利歸來后,全寨男女老少一齊起歌舞歡慶。
后輩人為紀念英雄抗敵,保護寨子安全的祖先,就模仿他們戰斗過程,編創了“花鼓舞”。因為只有磨皮大寨保存了這個舞蹈,所以叫“磨皮花鼓舞”。至今磨皮大寨還依稀可見過去的城墻。綜上所述,“磨皮花鼓舞”流傳至今約有400多年的歷史。
“磨皮花鼓舞”共有26種套路,要求15人以上方能進行表演。表演時分為兵器隊(男隊)和花鼓隊(女隊)。兵器隊持兵器舞蹈。兵器有大刀、雙刀、勾鐮、二節棍、長矛、三尖叉戟,這些兵器上都分別扎上紅綠布條。花鼓隊腰系紅綢,身背花鼓,右手執鼓棒,左手執白毛巾。領舞者是一名手持一根扎有白鷴翎和箐雞尾木棒的男子,口吹牛角號指揮領舞。指揮者用事先規定的牛角號聲的長短、次數的多少來指揮整個舞蹈的場景、節奏、動作的變換。現在有時用哨子來指揮。樂器是打擊樂,用大鼓、腰鼓、鑼、铓、鈸等伴奏。按指揮人的要求,以輕、重、緩、急、快、慢貫穿整個舞蹈。磨皮花鼓舞層次分明,有烘托氣氛、激發熱情、振奮人心的前奏表演,有喊聲陣陣、刀槍相擊的動人場面,有動員出征、跋山涉水、設陣埋伏、包圍敵寇、勇猛拼殺、驅敵出境、凱旋歸來、歡慶勝利的場面。領舞、獨舞、雙人舞、集體舞融為一體,跌宕起伏,高潮不斷。表演者需手、眼、身、步到位,動作幅度大,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整個表演一環扣一環,舞蹈威武雄壯、氣勢磅礴,充分體現了彝族人民勇猛慓悍、耿直豪爽的性格和氣質。
從“磨皮花鼓舞”所采用的道具分析:男性手持大刀、雙刀、二節棍、槍、三尖叉戟、勾鐮等格斗兵器,女性身背花鼓,手執鼓棒,在一名手持一根捆扎白鷴、雉雞尾木棍男子的引領下,伴隨著大鼓、腰鼓、鑼、大鈸、小镲等打擊樂器聲進行舞蹈,動作整齊剛勁,氣勢磅礴,再現了彝族先人征戰場面。
古時外族來攻,彝族筑墻固守,士兵們常圍觀一對家養的箐雞,并模仿其奔跑跳躍、撲打相爭的動作形象,利用兵器和戰鼓,編出舞蹈跳而取樂,因為舞蹈是跟箐雞學的,所以領舞者要耍箐雞尾指揮。男隊所用兵器有大刀、雙刀、二節棍、槍、三尖叉戟、鉤鐮等。女隊所用紅綢,花鼓,鼓棒、白毛巾等。伴奏樂器有大鼓、腰鼓、鑼、大鈸、小镲等。

磨皮花鼓每年都要參加新平縣火把節到磨盤山取圣火(火種)及演出版活

正在忙碌的磨皮花鼓舞老藝人各自準備自己道具,正準備上場表演

磨皮花鼓舞表演時所用的道具有大刀、雙、二節棍、槍、三尖叉戟、鉤鐮;伴奏樂件為:大鼓、腰鼓、鑼、大鈸、小镲等

磨皮花鼓舞是新平縣境內最古老的民族民間傳統 舞蹈,與其他地區民族舞不同,它具有磨皮獨特鼓舞風格

磨皮花鼓舞,它濃縮了古代戰爭的情景,演繹古代部落戰征的過程,用武打的舞蹈動作的風格獨具、古色古香的彝族服飾展現出“磨皮花鼓舞”的獨創與藝術的魅力

磨皮花鼓舞具有獨特的風格,表演時男性持兵器舞蹈

磨皮花鼓舞表演時女性身背花鼓,右手執鼓棒,左手持白毛巾

正在培訓的磨皮花鼓舞傳承人

磨皮花鼓舞為大家喜聞樂見,參加新平縣首屆“贊花節”表演活動

參加全國部分少數民族自治縣(旗)人大工作聯席會議在新平縣舉行的聯誼晚會活動

磨皮花鼓每年都要參加新平縣火把節到磨盤山取圣火(火種)及演出版活

每逢年、節假日磨皮花鼓、不分地點、時間都在表演活動

磨皮花鼓舞每年都參加新平縣春節文藝表演活動

為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積極加大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