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三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于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縣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在峨山縣境內(nèi),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
四腔大約起源于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并且和當?shù)匾妥濉俺曰鸩轃煛钡牧曀谆顒用懿豢煞帧?/span>
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幫腔)、“曲子”及“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diào)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jié)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
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fā)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它還有著傳承本名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chǎn)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四腔代表了當?shù)匾妥濯毺氐膶徝纼r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近年來,傳統(tǒng)的“吃火草煙”習俗已消失,會唱四腔的人也越來越少,四腔已處于嚴重的瀕危狀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