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寧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撫仙湖東岸生息繁衍。漢元鼎六年(前111)設毋單縣,晉設梁水縣,唐宋為步雄部、寧部,元、明、清設寧州,民國21年(1932)改稱華寧縣。華寧彝族的先民,在唐天寶年間有南詔步雄部的“些么徒”占據境內,元、明、清時期稱“白倮倮”、“黑倮倮”、“妙倮倮”等。建國后統稱彝族,有白彝、阿篤等種,與滇南彝族的尼蘇人相近。五三腔的源頭,與男女情愛和彝漢雜處直接關聯。原始的群婚方式,是五三腔的最早起源,滇南彝族歷來盛行的“吃火草煙”的歌舞習俗,是五三腔世代傳承的特殊栽體。
明代以來,大批漢族不斷遷入,長期彝漢雜居的生存環境,五三腔又吸收了漢族七言四句式的詩詞格律,擴大了文學容量,豐富了歌唱形式,但仍然保留著顯著的彝族民歌特點,成為維系民族感情、表現民族意識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五三腔活動隨著時局的穩亂而起落。清代后期,由于民主思想的興起,五三腔演唱較為盛行,民謠:“山藥拌海菜,四腔擺著買,五三腔隨身帶,不怕伙子排隊來”就是見證。民國后期因戰亂動蕩,五三腔活動處于隱蔽狀態。從傳承譜系中普發友(1881—1964)的祖上數代就會演唱來推算,五三腔在華寧縣的流傳至少在400年以上。建國后,五三腔演唱活動時隱時現,盡管受到“大躍進”的沖擊和“文革”的禁錮,但仍此伏彼起,連續不斷。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對其進行挖掘整理,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五三腔的演唱活動逐步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彝族是華寧縣的世居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19.8 % 。歷史上,華寧彝族土酋自唐代至清康熙初年曾稱雄一方,建國后,主要聚居在華溪、盤溪、青龍、寧州等鄉鎮的幾十個自然村。彝族五三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五三腔、山藥腔、海菜腔、四腔)之一,因樂段結構由五個腔口演唱三句唱詞(其中有一句空腔詞)而得名。由于音調較為高亢,也稱“高腔”、“掙命腔”,主要流傳于華寧縣的彝族地區及鄰近的通海縣里山鄉、建水縣利民鄉等地的彝族村寨。五三腔是在滇南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演唱完整的一套五三腔,需要經過“拘腔(首腔)”、“四六句”、“曲子”、“落腔”、“白話”五個部分才算完成。各部分又夾有舍腔、空腔等腔型。“曲子”是核心部分,“曲子”有“大曲(正曲)”、“小曲”、“對口雜曲”等類型。“白話”有“對口白話”、“款白話”及個人演唱的。演唱形式常見于領唱、對唱、合唱(齊唱)、說唱等。演唱技法為真假嗓結合、大聲、輕聲、哼鳴等。演唱以漢語為主,含有少量的彝語。常見的主要伴奏樂器有弦子(也稱四弦、月琴)、樹葉等。
五三腔曲調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跌宕,時而高亢明亮,鏗然有聲;時而綿綿細語、細膩柔腸。唱詞內容極為豐富、廣泛。主要表現為男、女戀情、禮儀、接人待物等。唱詞樸素、自然,富于情趣,風趣橫生,蘊籍無窮。五三腔傳承的主要途徑:一是“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二是在“吃火草煙”習俗活動中耳聞目染的自然傳承。演唱(奏)得好的師傅在民間被譽為“曲子老板”、“弦子老板”,是他們維系著聲腔的世代傳承發展。 五三腔唱詞體系龐大,音樂結構多彩,演唱方式獨特,演唱程序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展示了彝族民間音樂的較高水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2013年6月被市政府命名為市級非遺名錄,2013年11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遺名錄,現有縣級傳承人13人,市級傳承人2人,省級傳承人1人。

五三腔流傳地曲江河谷

五三腔流傳地之一,華溪鎮小寨村

伴奏樂器弦子及道具

五三腔拘腔演唱

五三腔白話演唱

五三腔曲子演唱

五三腔收腔演唱

五三腔演唱習俗活動

傳承人楊永福(右)向弟子傳授五三腔白話演唱

傳承人普秀鳳(左)向弟子傳授五三腔曲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