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浦貝)制作技藝
易門浦貝制陶歷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據說1644年李自成起義失敗后,其部下李忠領著一小隊人馬逃到易門縣浦貝外大坡時,發現這里有極好的膠泥土和河泥,是制作陶器的上好原料,加之這里地處偏僻,不為外人注意,便隱姓埋名,定居下來。李忠是江西人,起義前曾在瓷都景德鎮干過陶器活,熟悉制陶工藝,便在這里就地建窯燒陶為生,以后代代相傳。為了進一步對浦貝陶的制作歷史進行考證,2008年 10 月,易門縣組織玉溪市文管所的專家對李忠碗窯遺址進行試掘,出土了一批陶制器物,主要有碗、罐、碟、盆、杯等青釉、綠釉、醬釉的青花瓷器,經專家考證,得以證實“浦貝陶”的制作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60多年。
“浦貝陶”就地取材、就地制作、土生土長、地方特性、地方習俗濃郁,注重實用性和欣賞性的完美統一。其制陶工藝流程比較復雜,主要工序有8道:原料開采→坯料配制→拉坯→干燥→施釉→裝窯→燒成→出窯包裝。制陶用的原料粘土和石英沙及釉料在浦貝境內都有豐富的儲量,且離作坊不遠,開采和運輸都比較方便。
“浦貝陶”制作技藝精湛、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當地有普遍的群眾基礎和穩固的骨干力量,它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良好的質量、性能世代相傳并蜚聲省內外,其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和愛好者青睞。2013年11月 ,“浦貝陶器制作技藝”被列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項目傳承人楊建云是當地通曉陶瓷生產歷史淵源,熟練掌握傳統土陶制作工藝流程和獨特技藝的杰出代表,是傳承民族文化,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帶頭人,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2014年9月,楊建云被命名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11月,楊建云的兒子楊智媚被命名為易門縣非物質文化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