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最早定居于華寧的苗族是貴州的苗族分支,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末期,由楊姓氏族先后遷徒到寧州(今華寧縣)境內,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關于蘆笙舞活動的歷史,從文獻中有所記載,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舞俑歷史文物考證,蘆笙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明朝人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玲合唱、并肩舞蹈”的記載。蘆笙舞伴隨苗族先民的遷徙到華寧,由于苗族是后期遷徙來的與當地的漢彝民族相互融合,擴大了文學性,但,還是保留了苗族蘆笙舞傳統特點,成為維系民族感情、表現民族意識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據《云南少數民族》認為:“傳說千變萬化的蘆笙調就是苗家人的文字”;苗族祖先是靠狩獵飛禽走獸作衣食的,為了捕獲鳥獸的困難,苗族先祖做了蘆笙,模仿模擬鳥獸鳴叫和形態,吹奏蘆笙及舞蹈動作,來引誘各類鳥獸,形成苗族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體(包括胯、漆、裸)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苗族古老民間舞蹈。主要以男性獨舞和集體舞為主,一般在花山節、喪事和平時玩樂時跳。蘆笙舞的基本動作有屈腿旋轉、端腿跳、吸腿跳、悠腿跳、蹬腿跳、跪腳步、螞蟻炒、蒼蠅搓腳等。舞蹈動作敏捷、剛健有力、歡快自如,舞者自吹自跳。簡單的舞蹈套路有:“探路步、上河灘、雙踏浪”;另外難度較大、技巧高的動作和組合有:滾地笙、雙腳蹬天、望家鄉等套路。據近幾年的收集調查,現在流傳下來的蘆笙舞調只有以下13個舞蹈動作:1給死者的指路調,2、給死者的孝調;3、給死者的小詞調;4、給死者的搭詞調;5、給死者的斑詞調;6、大長調(送葬調);7、反詞調;8、出門調;9、送神調;10、跨腳調;11、踏碓調;12、趕螞蟻調;13、花山調。華寧的苗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與大自然博斗和反抗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他們創造了自己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各種藝術形式,其中苗族蘆笙舞充分展示了其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面貌、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質及性格特征,它具有苗族歷史、宗教、民俗和文化娛樂等多種性質,在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是苗族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今后研究苗族在本地區的苗族歷史及地區團結、宗教,文化及日常生活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2006年1月《苗族蘆笙舞》被玉溪市政府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6月被云南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縣級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2人。

蘆笙舞流傳的村寨,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小婆左

傳承人表演喪葬蘆笙舞,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花山 廣場

市級傳承人陶文興表演蘆笙舞,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大婆左

陶文興的徒弟王金和黃紹林表演滾地笙,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大婆左

陶文興的徒弟們表演蘆笙舞,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大婆左

傳承人黃光才表演蘆笙舞,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大婆左

傳承人黃光才表演蘆笙舞,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大婆左

陶文興的徒弟王金和黃紹林等人表演滾地笙,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大婆左

市級傳承人陶文興教授徒弟,拍攝時間:2016.08,地點:通紅甸小婆左

蘆笙舞在華寧春節晚會表演苗,拍攝時間:2016.08,地點:華寧泉鄉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