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寧縣《黎縣志》記載,華寧縣種植竹子有著悠久的歷史,竹子種類多、種植面積廣、品質好,華寧憑借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能工巧匠的竹編技藝,曾享有盛名,經久不衰,形成了華寧縣的一大特色技藝。華寧縣的竹編主要集中在華溪鎮。清咸豐四牛(1854年),華溪斗笠的創始人周志、豆誠、張俊、張慶四人到建水縣曲溪西邑村學習做斗笠。開始以傣族人編織的“擺衣帽”為基礎創造出華溪最早的“粗筐帽笠”。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開始編制斗笠的技術普及,由笨重的“粗筐帽”改進為輕便的“細筐帽”,進入大批生產。后來,為增加產量,手工業者們又從文山開化學來了工藝流程快的“開化燕尾帽”的制作方法。抗日戰爭期間銷量下滑,個體手工業戶互相競爭,幾家斗笠大戶遠訪“墨江”學習“墨江帽”的制作方法。1956年成立了華寧斗笠廠,其產品銷往楚雄、大理、峨山、師宗等地,華寧成了遠近聞名的“斗笠之鄉”。華寧竹編品種繁多,有斗笠、、簸箕、竹籃、竹兜、谷籮、背籮、背籃、竹篩、筲箕、魚籮、果籃、提籮(四方籮、團籮)、米篩、籮筐、土箕、針線盒、花籃、鳥籠、竹毯等,還有竹編玩具,花色品種達50多種。竹編制作過程非常繁雜,一般經過選竹、鋸竹、浸泡、劈竹、劃篾、磨光、編織六道工序。通過這150多年來的不斷探索、翻新、改革,品種由單一性向多樣性發展,式樣由簡單變為復雜,工藝由粗糙型逐步形成了薄細、光滑、柔韌的精細型,使華寧竹編制品更加優美實用、平滑細致,進一步增強了審美效果。《華寧竹編》于2016年被玉溪市政府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6月被云南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有縣級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1人。

傳承人張桂芬破竹 拍攝時間:2016年8月 地點:張桂芬家

傳承人曹興麗撕篾 拍攝時間:2016年8月 地點:張桂芬家

傳承人張桂芬編帽皮 拍攝時間:2016年8月 地點:張桂芬家

傳承人曹興麗編帽笠 拍攝時間:2016年8月 地點:張桂芬家

竹編成品 拍攝時間:2016年8月 地點:華寧縣文化館

傳承人楊永貴為學員授課 拍攝時間:2016年8月 地點:華寧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