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是我國傳統發酵豆制品。古代稱豆豉為“幽菽”,也叫“嗜”。明代文豪楊慎在《丹鉛雜錄?解字之妙》中記載:“蓋豉本豆也,以鹽配之,幽閉於甕盎中所成,故曰幽菽”。
明朝初年,大量的軍屯和民屯進入易門和浦貝壩子,帶來了先進的江南農耕技藝和農耕文化,其中豆豉制作技藝也由隨軍家屬從江南一帶傳入,并逐漸在易門發展起來,到清朝康熙年間,易門豆豉已成為朝廷貢品。近年來,隨著豆豉制作規模的不斷擴大,易門浦貝鄉家家都在做豆豉,成為當地有名的豆豉之鄉。
易門豆豉分為水豆豉和干豆豉兩種,水豆豉制作的主要技藝流程為剝豆—蒸煮—發酵—加輔料—裝罐貯藏五個步驟。
1、剝豆:每當埂豆籽粒飽滿,植株最下部豆莢即將變黃之時,整株收割回來,三家五戶、街頭巷尾、男女老少、親朋鄰里團團圍坐,乘夜剝出新鮮豆米兒。
2、蒸煮:剝出的青黃豆,經過清水淘洗,趁新鮮放入木制蒸籠中蒸透或放入無油鐵鍋中煮透,蒸或煮并不影響發酵過程。
3、發酵:蒸煮透的青豆,要攤開降溫晾涼,充分冷卻后將其裝入可透氣的竹籮中,蓋上包袱,放入以青松毛或者埂豆枝葉做成的酵窩里,上面再蓋上厚厚的一層青松毛或者埂豆枝葉保溫,一般發酵時間需要三天兩夜。發酵過程最重要的是控制溫度,若溫度過高,做出的豆豉泛酸。
4、加輔料:把發酵好的豆粒加上適量的食鹽拌勻,做成豆豉果,再把豆豉果與事先準備好的辣椒泥、老姜末、草果、八角、花椒等配料制成的混合物均勻攪拌在一起。
5、裝罐貯藏:把均勻攪拌的豆豉裝入用高度酒消過毒的陶罐中密封貯藏,靜置兩周左右的時間即可食用,水豆豉耐貯藏,只要不時加點白酒,防止干燥變質,三五年后風味更佳。
做干豆豉,前四個步驟與水豆豉的制作方法一樣,最后一步則把發酵好的豆粒按比例放上食鹽、干辣椒、草果、八角等配料放在石杵臼里杵碎成膠泥狀,以增加粘度,把膠泥狀的豆豉均勻的分成圓團形,分別摜緊成條形,再均勻裹上輔料干辣椒面、芝麻和茴香子,自然風干即成。
易門豆豉工藝獨特、咸辣適中、爽口開胃、色味俱全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2017年6月 ,“易門豆豉制作技藝”被列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項目傳承人魏建堂是當地既通曉易門豆豉制作歷史淵源,又熟練掌握傳統豆豉制作技藝的杰出代表,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2016年12月 ,魏建堂被玉溪市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