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小彝劇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6年10月玉溪地區舉行戲劇革新調演,峨山文工團的創作人員大膽償試彝劇的創作,發揚創新精神,終于創作出了彝劇《蕎花又開》、并且一舉獲得成功。經省、地專家評委評定:《蕎花又開》、榮獲一等獲,謝躍英獲表演一等獎,施秀華、王艾忠獲表演二等獎,這是彝劇在峨山歷史上的開端,填補了玉溪地區無彝劇的空白。1987年《蕎花又開》參加云南省戲劇觀摩演出優秀節目獎,1990年獲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創作團結獎。之后,峨山縣文工團又創作了彝劇《蒙古情斗》、《外鄉人》、《半路趕街》、《趕羊調》等優秀作品,曾多次參加省、市演出并獲獎。
峨山彝劇,獨具風格,主題鮮明體材廣泛,形式多樣,有豐富的思想內函和較高的藝術水準,得到了戲劇界專家的認可。
峨山彝劇以散文體、七言體為其唱詞格式,唱腔多種多樣,有一句式、二句式為主,也有多句式,有按段落分為兩段、三段或多體段;有按速度變化用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結構級成格式的唱詞。在演唱形式上,有獨唱、對唱、齊唱、伴唱和重唱等。彝劇對白采用漢
項目概要語彝腔,并用彝族擅長的比喻手法潤飾。
彝劇表演以彝族生活動作為基礎,并借鑒其他劇種的表演手法,衍紀出快步、慢步、憂愁步、迎客步、送客步、勞作步、登山步、俯身步、跌腳步等一系列動作。
彝劇音樂創作以民間音樂為主要旋律。其中有采用民間曲調直接填詞的,稱為老調新詞;也有用彝族民間音樂改編發展的;還有選擇其彝族特有的音調創作形成的。
彝劇的結構安排,努力追求現代生活節奏與濃郁的民族特色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