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悲哈調”
花腰傣民間音樂“悲哈調”是新平眾多敘事古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創造古歌之一。
“悲哈調”因其所唱過程中每到一個段落結束時都以“悲哈調”為嘆詞而得名,它包含“關門調”、“遷徙調”、“逃難調”、“逃婚調”、“生產調”、“生活調”等許多歌謠。
在這眾多的歌謠中,有的反映花腰傣先民穴居;有的表現了花腰傣先民遷徙的原因、路線,對理想之境的美好憧憬;有的唱出了花腰傣先民凄慘生活;還有的反映了花腰傣生產習俗。“悲哈調”包含的內容從遷徙到生產生活習俗,到婚戀、痛苦和歡樂等,是花腰傣人記錄本民族歷史、追念祖先、教育子孫、抒發感情的文學載體。
花腰傣“哭嫁調”
在花腰傣人(傣族的一個支系)的民間曲調中,‘哭嫁調“、”逃婚調“、”逼婚調“、”叫谷魂’、“送魂歌”、“祝米歌”、“喚月歌”尤為重要,是花腰傣人表情達意吟唱的主要曲調。其中“哭嫁調”最具代表性,憂傷纏綿,催人淚下。
哭嫁調中又包含“哭娘調”、“哭爹調”、“哭兄調”、“哭嫂調”、“出門調”、“出寨調”和“勸哭調”等,這些曲調在姑娘出嫁時吟唱。“哭娘調”、“哭爹調”等由姑娘吟唱,表達其在離別父母、兄妹時難分難舍的心情以及對父母兄妹的囑托;“勸哭調”由親戚伙伴吟唱,勸慰姑娘安心出門,一路走好。
哭嫁是花腰傣人的婚俗。花腰傣姑娘出嫁必經這一關,結婚時,姑娘哭得越傷心,唱得越傷感就越體面,不會哭、不會唱的姑娘就會被別人看不起。
花腰傣哭喪調
在花腰傣人(傣族的一個支系)的諸多調子中,“哭喪調”同“哭嫁調”一樣重要。其感情色彩一致,哀傷纏綿,只是內容不同。
“哭喪調”是花腰傣人辦喪事時哭唱的調子,主要訴說生者對逝去親人的懷念、追憶哀思等。“哭喪調”分為“哭泣母”、“長尊歌”和“贊親歌”等,父母去逝唱“哭泣母”,長輩親戚去逝唱“長尊歌”,鄰里鄉親去逝唱“贊親歌”,都由女子唱,哭男哭女唱法不同,還有去逝者輩份不同,哭唱地點也不同。
花腰傣情歌
新平花腰傣,居住在哀牢山下戛灑江畔,人口約4萬余人,由傣雅、傣卡、傣灑三個支系組成,以種植水稻和經濟果蔬為主。他們創造了遠古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且一直保持著其獨特古樸的民風。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山壩結合的立體氣候,構成了神奇美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花腰傣情歌,反映了花腰傣民族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增進友誼、表達愛情、追求美好未來的以對唱或獨唱為演唱形式的歌謠,具有音調古樸、旋律優美、情感細膩等特點。花腰傣男女青年“串寨子”、“趕花街”,用歌聲傳情、用音樂示愛,伴奏樂器為自制小三弦、短笛等。
花腰傣“逃婚調”
“逃婚調”是花腰傣人(傣族的一個支系)傳唱悠久的一支曲調,是歷代花腰傣青年男女為說服父母及家人,抗議父母長輩之命,追求自由戀愛,渴望幸福婚姻的主要表達方式,屬“悲哈調”中的一調。唱詞內容豐富,勸說及哭訴表現手法多用比喻和起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