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獅子舞
分享到:

漢族獅子舞

屬地: 易門縣
批次: 第一批
類別: 傳統舞蹈
級別: 州市級
項目介紹

蔡營村漢族獅子舞起源于清宣統年間(1909年—1911年),是當時該村的柳發清從安寧縣八街鎮請師傅到此傳授舞獅技,率先在本村青年中組建了共7人的舞獅隊。到民國17年—18年(1928年—1929年)柳發清把舞獅技術先后傳給張連芳(已故)、柳樹堂(已故)、張連學(已故)、張純禮(已故)等人。舞獅隊就這樣持續到文革前,文革期間便停止活動,直到1982年由蔡營村公所牽頭,出資重新恢復組建舞獅隊,由張純禮負責傳授舞獅技藝。1989年,父親張純禮又再次把舞獅全套技藝傳授給了16歲的兒子張躍紅,近年來,蔡營村獅子舞在傳承人張躍紅等人傳承下,得以不斷發展壯大。

獅子舞人們習慣稱耍獅子,屬喜慶舞蹈,主要重大節慶日私人聘請演出。傳統獅子舞由二名獅子扮演者及一名舞獅人表演“跳樓臺”、“滾爬”、“造型”是它的主要特點。“燕子舔食”、“蛤蟆曬肚”、“登腿肩倒立”等一些難度大的技巧動作,在當地獅舞中堪稱絕活。

獅子舞分八個套路:①拜四方;②跳樓臺;③條凳倒立;④拗條凳;⑤立桌腳;⑥躍桌子;⑦大圓場;⑧進場

獅子舞動作規范、造型優美,具有表演技藝高、難度大的特點,觀眾曾用“名為舞獅,實為雜技”來評價獅子舞。2006年1月,易門漢族獅子舞被列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項目傳承人張躍紅、王金德、周云山是當地既通曉漢族獅子舞歷史淵源,又能熟練表演獅子舞的杰出代表,2006年1月,張躍紅被命名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12月,王金德被命名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11月,周云山被命名為易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圖片42.png


圖片43.png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通訊地址 /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東風中路126-2號
辦公電話 / 0877-2053201  查看更多
工作時間 / 周一到周五 09:00 - 18:00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建議使用360、Chrome、Firefox瀏覽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