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虎掌舞”
白沙坡彝族“虎掌舞”源于何時,因無文字及相關資料記載,無法考證,據虎掌舞的傳承人者賢所述:很早以前 ,兩只老虎從大理來到綠汁江,險急的江水使虎無法前行,便回頭來到白沙坡南邊的云盤山上,老虎的到來,避免了其它兇猛動物對村民和家禽的侵襲。老一輩的村民便裝成老虎的模樣在田地邊走動,保護其莊稼及家禽不受傷害,從此,白沙坡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風調雨順的景象。于是當地彝族 視虎為祖先,稱虎為倮馬,自稱是虎的后裔,認為萬物都是由虎創造,長期以來,便演變成了今天的“虎掌舞”。“虎掌舞”一般只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表演。在當地稱“過小年”。
“虎掌舞” 由拜四方、虎穿花、虎翻身、虎解手、虎花笙、虎挫身、虎玩耍、虎合腳、虎種田(梨田、耙田、背糞、撒秧、拔秧、栽秧、割谷、打谷)九個套路組成,表演過程中兼唱二十四虎令詞,舞蹈動作豪放粗獷,造型逼真,原汁原味。所唱二十四虎令詞曲調以彝族小調為主旋律,曲調優美,反映了彝家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展現出了這一舞蹈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2006年1月10日,易門縣彝族“虎掌舞”被列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者賢和者榮保均熟悉“虎掌舞”表演套路,能熟練表演“虎掌舞”,能獨立組織、主持該項目活動。2016年12月 ,者賢被命名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11月 ,者榮保被命名為易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