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祭祀舞“跳啞巴”
作為云南省儺戲、儺文化的一種,碧多村“跳啞巴”是當地土生土長的,究意起源于何時,村里已無人說得清楚,目前尚未發現可參考的文字資料和文物證據,只有“神樹”和“啞巴石”為證。“跳啞巴”活動主要靠父母輩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跳啞巴”據傳承人李德金口述,是為紀念一對美麗年輕的夫妻,為追求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雙雙裝成啞巴與可惡的娥滴(國王)作斗爭的英雄傳說而得名,通常在農歷正月初四一天內演出;并且跳三年停三年。
過去,因生活條件落后,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通過這種載歌載舞的活動來驅疫逐邪,求保人畜平安、風調雨順,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識的改變,“跳啞巴” 成了節日營造歡樂氣氛的主要活動之一,是當地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跳啞巴”活動自1986年恢復以來,就一直未間斷過。
“跳啞巴”是碧多村獨特的一種舞蹈,有樂譜、曲譜,有唱腔,有演出程式。形式上較多保留了古樸、神秘的藝術特點。其表演的主要由祭神、起壇、跳啞巴舞、殺啞巴、吃啞巴肉、慶賀六部分組成。跳啞巴的時間、地點相對固定。
跳啞巴起源較早,傳承時間較長,保持當地特有的古樸、神秘的風格,是當地人民群眾長期以來文化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百年的社會進程中,一直激勵著當地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2006年1月 ,彝族祭祀舞“跳啞巴”被列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德金及徒弟卓貴熟悉“跳啞巴”的表演程式及相關傳說,在當地有一定的聲望和影響力,2007 年 4 月 ,李德金被命名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12月 ,卓貴被命名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