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飾制作各支系有所有不同,以那諾鄉為例:當地男子哈尼族服飾主要區分為青年服飾和老年服飾,青年服飾包括了少年服飾。當地哈尼族少年和青年服飾一般不用包頭,只有本人輩份在家庭中到了爺爺輩或年齡較大的才開始使用包頭。成婚期間,男子內穿一間白色上衣,外加一件黑色上衣為傳統的習慣,褲子以黑色大檔褲為主。女子的服飾則較為講究,主要體現在上衣,腰帶、頭飾等。褲子一般以黑色長褲為主,以褲腳底的鎖邊相區別,女子褲子一般無鎖邊,男子有朝外的鎖邊,男子的腰帶一般簡潔明了,兩頭呈三角形后掇于臀部;女子的腰帶則分為兩種,一種哈尼語稱為“拉次”,形狀與男子腰帶基本相同,但后掇于臀部的兩頭有較多的花邊和精美刺繡圖案,作為哈尼族女子終身可用的腰帶;另一種腰帶哈尼語稱為“批架”,只適用于婚后的女子使用,“批架”成為哈尼族女子是否成婚的一個標識。

李富花制手哈尼族服飾

李梅制作的哈尼族新娘服飾局部一

李梅制作的哈尼族新娘服飾局部二

李富花服制作的哈尼族包頭

李富花制作的哈尼族兒童服飾

李富花為元江蹦木泊勒酒歌制作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