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發展歷史悠久的彝族武藝,是集民間體育和舞蹈于一體,兼具競技性、觀賞性、表演性的彝族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套路、動作都源于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經驗。武藝和花鼓混合表演,演練時配有銅鑼、嗩吶伴奏,亦稱花鼓武藝。
彝族武藝最早在高平鄉一帶興起,爾后傳至縣內的莫作洛、總果、甸中、文山、塔甸、瓦哨宗、雨來救等彝族納蘇、聶蘇村寨。然而目前只有甸中鎮鏡湖村、雙江街道高平村兩個村寨還保留著彝族武藝。
據峨山彝族自治縣2001年縣志記載,自明朝以來,武藝就在峨山彝族地區就廣泛流傳開來,當時習稱“十八般武藝”。舊時,各村寨均有二三十人組成的武術隊。清康熙四年(1665),民間武術運動比較流行。清末,由于火藥槍的傳入,彝族武藝的作用逐步由“決打”演變為“花哨”,即體育活動與娛樂相融合的演練形式。清光緒年間(1883),為抗擊法國殖民者從越南入侵云南,峨山阿科依普家姑娘銘都姆本部替年幼的弟弟從軍,并多次立下戰功,當地人稱其“彝族花木蘭”。
彝族武藝是峨山彝族人民的一個重要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項目,融合花鼓舞多種表演套路,有著濃厚的彝族地域特色。彝族武藝的粗獷奔放與歡快的花鼓舞剛柔相濟,集成民間體育和民族舞蹈的優秀傳統文化結晶,是彝族優秀、燦爛、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既有武術強健體魄、磨練意志的作用,又是彝族人民表達自強、自尊、自愛的一種方式,在歷史傳承性上具有扎實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多方面的社會價值。在促進傳統民族體育的民俗化與社會化的同時,增強了峨山彝族人民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發彝族人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對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表演器械和伴奏道具

武藝和花鼓表演部族遷徒路線羅思則兜

武藝集體對打表演

武藝大刀表演

武藝齊眉棍表演

武藝鋼叉表演

武藝鉤鐮表演

武藝鐵鏈表演

武藝鏈夾表演

武藝雙刀表演

武藝鏈鍾表演

釆訪老藝人柏應興,柏文玉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