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家店“魚龍獻水”傳說
“魚龍獻水的傳說”流傳于十街彝族鄉腳家店村委會一代,傳說講的是:
從前,腳家店村有一家哥弟倆,弟弟出世那年就死了父親,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長年多病的母親打草鞋賣來維持,家境十分貧苦,母親穿的是麻布、吃的是雜糧拌野菜,娃娃到十多歲都沒有褲子穿。好不容易熬到哥哥長大成人,日子才勉強過得去些,但是為了給哥哥娶媳婦,全家人還得勒緊肚子過。在哥哥娶媳婦那年,小弟弟提前拿了一年放牧工錢,母親忍痛出賣了自己保存多年的嫁妝首飾,才算把哥哥的媳婦娶到家來。可是月亮還沒圓過幾次,哥哥屈于媳婦,竟嫌母親年老多病,嫌弟弟再過兩年娶媳婦又要花錢,便強行分家,硬把母親和小弟弟分了出去,把他們攆到靠山的大石崖下去住。哥嫂霸占了家中的全部房產,母子倆別說吃糧食、連吃水都非常困難。
一天,小弟弟照常替人家放羊去了,母親患病還得到遠處去背吃水,回到山坡上,一陣暈眩、母親頭重腳輕跌了一跤,水缸也打爛了。母親掙扎著身子才回到家,淚水模糊了她的雙眼,就在這時,她見巖石縫里有水流出來。母親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是自己老眼昏花了,淚水橫流所致,但越望越象,趕忙用手去摸摸試試,涼爽爽的,“真的是水、是水呵!”。母親喜出望外、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從此,母親不但不需再到遠處去背水、母子倆還把水引到地里,當年就獲得了好收成,不僅日子總算過得去了,年底又蓋起了兩間茅屋。
沒過多久,哥嫂見他們一天天好起來,家中還有水,眼睛就紅起來了。一天,哥嫂竟惡狠狠地闖入母子家中,硬說這里的地是他們開出來的,不擇手段把母子攆了出來,他們搬了進去。
說也怪,當狠心的哥嫂住進去的第二天,大巖石下的水不出了。哥嫂惱羞成怒、沿著出過水的石縫用鐵桿大錘又撬又砸,掙了半天,突然嘩啦一聲,塌下一大堵巖石,多虧石頭沒有滾向哥嫂,只把他們嚇了一大跳。等他們喘過氣來一看,有一個大石頭上面露出三個活靈活現的魚石。哥嫂想,有魚必有水,也許再撬開兩個石頭就見水了,便又繼續用力撬,一個、兩個、當撬開第三個石頭的時候,出現一節有土大碗口粗的巨大骨骼。“啊!天底下那有這樣大的動物骨頭!莫非是龍!”他們猛然想起傳說中的龍,頓時嚇得魂不附體,一齊頭也不敢回地跑開了。隨后,又搬走了家中他們的東西,再不敢回到這里來住了。
母子得知后,急忙痛心地回到這里來住,并把魚石和“龍”骨小心地取下,敬重地安放在供桌上,到第二天,母子家中又冒出了清泉。隨后,大田要水,母子就把它敬供在田頭,大田就有水了,山地久旱,他們又把它敬供在山地巖石上面,巖石縫里又流出了清水……從此不僅母子倆不愁沒有水,連整個腳家店村都有足夠的生活用水了。
易門縣腳家店一帶,是古生物繁衍聚居的場所,據說清朝年間就在此發現過巨大的古龜化石。1987年,省、地、縣三級聯合,又在此發掘出了恐龍化石。傳說中的“龍骨”有可能就是恐龍骨化石。傳說中的“魚龍獻水”,在《續修易門縣志》卷十四中也有關于魚石出水的記載。原文說:“腳家店人采石于山得一石,赤而澤剖之中有三魚,青石色焉,陰陽各半鱗鬣宛然作。而藏之石之上高丈許舊有泉一泓甘美異常,取石后泉亦遂涸。至今借觀其魚栩栩欲生,若有精氣者然”。
“魚龍獻水”的傳說對研究腳家店恐龍化石及有關魚石出水記載的印證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當地彝族崇善疾惡的思想。2016年4月,“魚龍獻水”的傳說被列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6年11月,該項目口述傳承人李懷祥被命名為易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