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嗩吶藝術
分享到:

彝族嗩吶藝術

屬地: 華寧縣
批次: 第四批
類別: 傳統音樂
級別: 州市級
項目介紹

嗩吶演奏在華寧縣盤溪鎮灣得箐彝族村已有兩三百年歷史,是當地彝族人民在節日、喜慶、婚嫁、喪事表達悲喜情感的主奏樂器。嗩吶在華寧俗稱“哩唻”或“撒啦”,嗩吶發音高亢響亮,色彩濃郁,氣勢雄渾,是表達悲喜情感的主奏樂器。嗩吶形制較古樸,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組成。規格大小不一,較小者高約40厘米,較大者可達90厘米,常見者通高70厘米左右。演奏時,管身豎持,雙手扶管,右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正面上三孔,左手 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按正面下四孔。口含簧哨,用循環換氣法吹奏。演奏姿式有坐式、立式、行進式。嗩吶音區一般在一個半八度,可用于獨奏、齊奏或器樂合奏。灣得箐彝族常用兩支音高相同的嗩吶一起吹奏,演奏樂曲的中音旋律時,兩支嗩吶就齊奏;演奏樂曲的高音旋律時,有一支嗩吶吹奏低八度音,民間稱這種兩支分別吹奏高低八度的奏法為“倒扣”。每逢佳節或婚喪嫁娶時,彝家群眾都要請民間藝人吹奏傳統嗩吶。據傳,彝族嗩吶的曲譜,是受巖洞滴水的“叮咚”聲啟發而來,民間稱其為“聲譜”。嗩吶傳統曲牌較多,在華寧縣流傳廣泛的有:《過街調》、《敬親調》、《出菜調《拜堂調》》、以及喪事吹的白事調魚串林》等。華寧的彝族嗩吶吹班呈二人演奏,有點類似東北的“二人轉”。幾百年來,彝族群眾都用它訴說著彝家百姓的悲與喜,并一直在彝家村寨沿襲下來,它的魅力也伴隨彝家村寨的發展變化在一代代薪火相傳2016年公布為市級非遺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有昂有祿,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


照片一,嗩吶流傳的村寨,攝影:魏紅偉_副本.jpg


嗩吶流傳的村寨


照片二,彝族嗩吶及伴奏樂器,攝影:魏紅偉_副本.jpg


彝族嗩吶及伴奏樂器


照片三,嗩吶樂器,攝影“魏紅偉_副本.jpg


嗩吶樂器


照片五,傳承人二組演奏嗩吶《敬親調》,攝影:魏紅偉_副本.jpg


傳承人二組演奏嗩吶《敬親調》


照片九,傳承人在演奏婚嫁嗩吶,攝影:魏紅偉_副本.jpg


傳承人在演奏婚嫁嗩吶


照片十八,工作人員調查彝族嗩吶演奏傳承人,攝影:魏紅偉_副本.jpg


工作人員調查彝族嗩吶演奏傳承人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通訊地址 /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東風中路126-2號
辦公電話 / 0877-2053201  查看更多
工作時間 / 周一到周五 09:00 - 18:00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建議使用360、Chrome、Firefox瀏覽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