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盒樂作舞,也叫樂作舞,當地彝語稱“比多”,意為“大家一起跳舞”,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刀耕火種生活習俗中逐漸形成的,融歌舞樂為一體,以娛人、交往、健身為目的自娛自樂性傳統舞蹈。元江縣龍潭鄉的彝族自稱 “尼蘇”,分布流傳于龍潭鄉境內水可莫、鄧耳、安龍、邑甲沖、它科垤、阿乃、大哨等彝族聚居的村寨。龍潭鄉境內流傳的彝族樂作舞歷史悠久,舞蹈動作套路較多,內容極為豐富,目前收集到的彝族尼蘇的樂作舞共十七套動作。彝家認為,在談情說愛時,歌舞是比語言更為重要的媒介,它不僅可以叩開情人的心扉,使情人在愛的面前如癡如醉,而且還能讓你墜入情河,所以彝家就采用了“樂作舞”這種藝術形式。彝族樂作舞一般為自娛性舞蹈,但也有發展表現一定生活情趣并帶有一定技巧的廣場表演性舞蹈,它動律感強,舞姿灑脫浪漫、風格獨特,情趣雅致,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流傳在龍潭鄉它科垤村的民間傳統樂作舞。地點:元江縣龍潭鄉它科垤村。時間:2015年12月7日。

二人對跳阿哥阿妹該。地點:元江縣龍潭鄉它科垤村。時間:2015年12月7日。

民間樂作舞男性舞步。地點:元江縣龍潭鄉它科垤村。時間:2015年12月7日。

技藝全面的民間藝人年齡都較大。地點:元江縣龍潭鄉它科垤村。時間:2015年12月7日。

民間傳承人給龍潭小學的學生傳授樂作舞。地點:元江縣龍潭鄉文化事務中心。時間:2015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