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醫藥,峨山彝語稱“聶蘇諾期”?!爸Z期”是彝族對各種藥的總稱。彝族醫藥廣泛運用動物藥、植物藥和礦物藥,治病用藥則根據病情和藥性,單味應用或數味配合,藥材配制方法細致,劑量設計精良。彝醫重點診治的疾病類型有骨傷、婦科疾病、兒科疾病、精神疾病及其他疑難雜癥。
彝族醫藥分布在峨山縣境內彝族聚居的村寨。尤其在化念鎮高城村、富良棚小假左村、雙江街道富泉村等地有在當地出名的彝族醫藥醫生,彝族醫藥尤為盛行。
早在彝族母系氏族社會“支格阿龍”時代就知道用羊油蹄、蟒蛇、花椒根、黃連等動、植物和礦物治病。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縣陸紹閣主持修的《嶍峨縣志》,在物產藥志之屬中記錄了“天麥冬”等24種地產中藥材。清康熙《嶍峨縣志》還記載了當時野生和栽培以及飼養動、植物藥材近400種。
彝族醫藥取材、用藥特殊,治療手段多樣,對藥材不良反應提前預防,以及對患者身心的雙重治療,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彝族診療體系,為中西醫藥、現代醫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彝族醫藥抄本、驗方、占卜經文均用彝文撰寫,用彝族文字記錄的藥方與原始陰陽、八卦、五行相結合,充滿著彝族人民對本民族傳統醫藥獨特的理解和運用。
彝族醫藥對婦科疾病、骨科疾病、疑難雜癥等治療效果顯著且有治愈病例,傳統彝族人民缺醫少藥,與彝醫建立了非常穩固、信賴的醫患關系,在彝族人民心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彝醫李玉發整理晾曬草藥

彝醫李玉發為村民看病

彝醫李玉發采集的多種新鮮草藥

草藥木椿

草藥方病紅

彝醫唐寶昌

彝醫唐寶昌從野外移植栽種的鉤藤

彝醫唐寶昌晾曬的草藥

芊草(搭配山皮條,泡酒,煎藥)

玉帶草(祛濕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