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寧縣因泉、橘、湖、陶而聞名被稱為“中國泉鄉”。泉是老天賜予這方熱土的天賦之物;橘是勤勞的華寧人承水土之恩犒勞眾生的美味;陶則是華寧人在艱苦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出來的生活經典。
華寧的陶器隱藏在不起眼的碗窯村,這或許說明了華寧制陶人的內斂與實在。碗窯村不大,有50多戶人家,大都是車姓制陶人的后裔。村里的慈云寺內有座窯神殿,專門供奉著制陶的祖師爺,寺里的石碑上也記載著這段歷史。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江西景德鎮人車鵬來到華寧,在城北華蓋山建窯制陶,生息繁衍,形成村落。經考古調查,古窯址和地層堆積的瓷片證明為明代遺跡,說明華寧陶的燒造時間至少有600多年歷史。在清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很早以前,滇中民謠就有“新興姑娘河西布,寧州瓦罐祿豐醋”之說。在明清時期,隨著華寧陶的大量外銷,聰明的制陶藝人就在碗窯村周圍興建了一條條龍窯。長長的龍窯依山而建,幾家人合燒一條,燒好的陶器擺到村口賣,逐漸形成了一條窯街。制陶技藝在同行相互交流中提高,陶器樣式在陶匠與外來商人的不斷交流中得以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