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龍”是彝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這個帶有宗教色彩而極具凝聚力的民俗傳統節日至今依然在新平廣泛流傳,全縣有半數以上人口都有“祭龍”習俗。漠沙鎮阿波德寨的“祭龍”節,比較完整地、原汁原味地傳承著這一古老的習俗,這在滇中乃至西南彝族的傳統“祭龍”節中都極為少見。
毎年春耕時分,新平彝族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龍”儀式。“祭龍”節源于彝族史詩《洪水漫天》的故事傳說,“龍神”威力無比,懲善罰惡,由此演變而來的“祭龍”習俗世代相傳。
新平傳統的彝族“祭龍”節一般為三天,既農歷二月第一個屬鼠日殺雞祭水龍;屬牛日殺豬殺雞祭“寨神龍”;屬虎日殺雞祭山神、祭廟神、祭虎神。現在,許多村寨都是在屬牛日進行祭祀,而在平安村的阿波德寨,一直保持著三天的祭祀習俗。根據畢摩祈愿,獲許特殊的日子可以農休,則會在四月第一個屬牛日再祭一次,稱為祭小龍。
主持祭獻儀式的畢摩稱為龍頭,負責其余瑣碎事項的總管稱為二龍頭,二龍頭多為各家輪年當值或是集體推薦。“祭龍”的流程較為繁雜,總體來看,各神壇按主次有不同的儀式,但都有“生獻”和“熟獻”,即殺生祭獻和熟食祭獻;有類似的道具,如公雞羽毛、尖刀草繩、松枝、削木片和竹編模具等。畢摩主持和寨人許愿始終貫穿于整個祭祀活動中。“祭龍”意為祈求“寨神龍”“水龍”“山神”“廟神”“虎神”賜福,保佑合家安康,祛災求福,人畜興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祭“寨神龍”為祭寨神或祖先之意,是“祭龍”中最重要的儀式。“寨神龍”附于有靈的大樹,祭“寨神龍”也叫“祭龍樹”。
“祭龍樹”從早到晚,有求子祈愿、生子還愿、分配祭祀貢品等眾多繁瑣的細節。傍晚,各家各戶在龍樹旁的空地聚餐,戶主在龍樹神壇旁吃大席,商討本寨的公益亊項。晚飯后,婦女在簸箕里放上五谷,肉塊以及鎌刀,雙手頂在頭上,繞龍樹轉圈。大龍頭念念有詞,往簸箕內撒分神壇上的獻米,此時有人模仿風聲、雷聲、雨聲以及布谷鳥等叫聲,并向人群灑水。在略帶幾分醉意的歡快中,一場別樣的春耕禮就此提前拉開帷幕。
新平彝族都有“祭龍”節,很多地方越來越簡化,而在阿波德寨,相對完整地傳承著這一古老的祭祀習俗,這對研究滇中乃至西南彝族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祭龍節習俗保存較好的彝族村寨。 地點:阿波德小組

畢摩和彝文古籍。 地點:阿波德小組

傳統服飾。 地點:阿波德小組

白天娛樂活動。 地點:阿波德小組

特色美食。地點:阿波德小組

集體聚餐。 地點:阿波德小組

晚上娛樂活動。 地點:阿波德小組

制作祭祀道具。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祀道具。地點:阿波德小組

殺雞宰豬進行生獻。 地點:阿波德小組

熟食祭獻。 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水龍神。 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寨龍神(也就祭龍樹)。 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廟神。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山神。 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虎神。 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祀禮儀(生子還愿)。 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祀禮儀(求風調雨順 五谷豐登)。 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祀禮儀(求風調雨順 五谷豐登)。 地點:阿波德小組

祭小龍。 地點:阿波德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