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一帶彝族嗩吶吹奏歷史悠久,易門彝族嗩吶吹奏究竟從何時何地傳入,現已無據可查,據62歲的嗩吶老藝人巢洪榮講他的爺爺輩們就已經吹奏嗩吶了,現在他和弟弟巢洪華等弟兄們把它傳承了下來,并進行了推廣,他們能吹奏的曲子就有300多首。
易門彝族嗩吶吹奏主要用于紅、白、喜事上吹奏,曲調主要有過街調、燒紙調、送山調、下葬調、上半夜調、半陰陽調、普通調、吃飯調、討雞肉調、上坡調、趕路調、留客調、吵架調等。彝族嗩吶藝人需根據不同的場合和時間吹奏不同的曲調。這些曲調聲音高亢,表現語言豐富,形式多樣,把人間的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易門彝族嗩吶吹奏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 ,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它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 ,廣泛應用于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等儀式吹奏,社會影響廣泛,其文化價值不僅表現在音樂的獨特性上,而且表現在其內容的延伸上,它通過口傳方式極大地發揮了藝人的即興創作能力,充分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對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家殯葬制度改革和新型時尚婚嫁方式的出現,現在農村紅白喜事上很少吹嗩吶了,嗩吶藝人沒有了這份生計,大都外出打工或轉行干其他工作去了,年輕人更沒人愿意學,彝族嗩吶音樂的傳承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會吹嗩吶的人越來越少,隨著老一輩嗩吶藝人相繼去世,作為農村用于紅白喜事的嗩吶音樂將面臨失傳。今后項目保護單位將結合美麗縣城、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村和美麗鄉村等項目建設,通過制定保護機制、增加資金投入、建立傳習點、培養傳承人、加強項目宣傳推介等形式,著力做好彝族嗩吶吹奏樂的保護和利用、傳承和發展,充分發揮項目優勢,助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辦喪事時的吹奏

吹嗩吶的彝族漢子們

村里辦喜事時的吹奏

歡樂的吹鼓手

歡迎客人時的吹奏

火把節在吹彝族調子

切磋交流

迎親時吹大號

在當地民俗館表演嗩吶吹奏

在田野里吹奏彝族調子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