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糖制作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楊孚(東漢時南海郡番禺人)所著的《異物志》書中有一段描述“甘蔗,長丈余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飴餳,侯謂奇珍異寶,可入藥也,名之曰糖”。根據零散的史料記載, 這個時期的紅糖制作,是將甘蔗汁曝曬于陽光之下,變成粘稠的半固體形狀,還不能稱之為紅糖,只能算是紅糖的雛形。紅糖顏色呈黃色至紅棕色,用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的紅糖,現多產于浙江、廣西、云南、貴州一帶。
傣族榨糖技術由于大力推廣甘蔗種植,在新平縣的漠沙鎮(zhèn)、戛灑鎮(zhèn)、水塘鎮(zhèn)、揚武鎮(zhèn)、平掌鄉(xiāng)的傣族、彝族、漢族群眾都會制作。傣族榨糖最主要的原料是甘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甘蔗種植品種為本地羅漢甘蔗,用自制的木齒輪壓榨機制糖。由于當時生活水平低,主要用人或牛、毛驢的力量拉動木齒輪壓榨取甘蔗原液,今年七十七歲的木匠師傅羅國正在當時親自制作過多架木齒輪榨糖機,如今已經看不到原始的木齒輪榨糖機了。后來由于蔬菜種植代替甘蔗,加之木齒輪壓榨糖機制作手法費時費力,很多地方已不在榨糖。當漠沙鎮(zhèn)西尼村委會蚌蛾小組的傣族群眾仍然堅持純手工制作紅糖。
傣族榨糖(西尼紅糖)的制作工序為:采用古法連環(huán)鍋熬煮,經過原汁過濾、高溫蒸發(fā)水分、凝結糖漿、拉絲起鍋、裝碗等多道工序而成。熬煮紅糖使用的連環(huán)鍋是共用一個灶口和灶膛的四口鍋,第五口鍋是用來裝放糖漿攪拌冷卻。第一口鍋叫清水鍋,甘蔗汁在清水鍋加熱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泡沫,要不斷把表面和鍋邊的泡沫、沫子打出來倒掉,再用紗布過濾到第二鍋,繼續(xù)加溫熬煮,產生的泡沫、沫子再打出倒掉,再用紗布過濾到第三鍋繼續(xù)高溫熬煮,過濾的次數越多越干凈,雜質就越少。再將第三鍋并到第四鍋再熬煮十五至二十分鐘,使甘蔗汁水分不斷蒸發(fā),慢慢地變成了稠密的糖漿。熬糖師傅根據自己的經驗,看到糖漿差不多時,把糖勺伸進糖漿里,把勺倒過來,讓糖漿從勺沿往下滴,觀察糖漿的拉絲情況來判斷糖漿是否可以出鍋,可以了就倒進第五口鍋攪拌冷卻,裝糖碗。
二0一0年漠沙政府投入十六萬元資金,在西尼村蚌蛾小組建蓋紅糖作坊廠,架設了彩鋼瓦,購進先進壓榨機,增加兩排熬煮鍋,現在是作坊式生產西尼紅糖。

西尼紅糖作坊

傣族榨糖原料羅漢甘蔗

熬煮攪拌好的糖漿

裝入木糖碗的紅糖

金黃色的成品

傳授徒弟如何看成色

傳授徒弟如何聞香識紅糖

老中青三代人共同交流紅糖的成色

收獲的喜悅

熬制經糖所需的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