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古老的非編制性織品,羊毛氈子距今至少有八千年的歷史了,但目前我們很多的80后、90后估計都沒有聽說過,更談不上見過和用過。其實,在我縣羊毛氈子主要產于建興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較為常見,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興羊毛氈子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羊毛氈子的原材料來源于綿羊身上的羊毛,而綿羊具有怕熱耐寒的特點。建興鄉地處高海拔冷涼山區,平均海拔1960米,適宜綿羊生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興鄉飼養綿羊的農戶非常多,數量大概占到羊數量的三分之一,是當時群眾比較喜歡養殖的牲畜之一。“哪里草多,哪里好放”是牧民最關心的事情,吃完早飯,牧民們就披上一件羊毛褂,手里杵著一根木棍,便開始邀約,一起商量著今天要放羊的地方。由于綿羊身上的毛厚,且易粘上鬼見草,綿羊易放養它們一般只敢在草地上活動,所以牧民們不會擔心綿羊鉆進草叢,走丟了。春天是綿羊放羊的最好季節,寬廣的草地,肥嫩的草汁,到處生機盎然,成千上萬的綿羊,一群一群的低著頭,盡情享受著春天帶來的德賞賜和恩惠。每年的正月、六月和九月是剪羊毛的季節,其中正月的羊毛是最好的,因為正月里草肥汁多,綿羊吃得飽、吃得好,身上長出來的毛也更有質。剪羊毛的第一步就是洗羊毛,牧民們通常會選擇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把綿羊趕到河邊,用繩子捆住綿羊的四只腳,兩人分工合作,一人用手穩住羊,一人用水澆洗,十分費力。羊毛晌干了,剪羊毛就得馬上開了,不然好動的綿羊們又會到處滾怕,把剛洗凈的羊又給弄臟了,牧民們手拿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把羊毛一撮一撮地剪下來。綿羊毛富有彈性,可用于制作羊毛衫等等,但由于建興鄉寒冷潮濕的氣候,當地人很喜歡用綿羊毛做成羊毛氈子。
羊毛氈子即防潮又保暖,但制作起來除了手藝外,還要靠力氣。先利用機器或者人工把羊毛加工吹松,再均勻地平鋪在干凈的簾子上,用壓扇壓實毛絮,再均勻地灑上冷水,用力將羊毛和簾子緊緊卷起,用力蹬踏簾卷把羊毛加壓成毛胚。在把毛胚展開,將四邊均勻折回,并在邊上加毛、壓實、灑水,再把墊胚平鋪在門板上,兩人坐在凳子上,一邊用手拉回來,一邊一邊用腳搓出去,來回蹬氈胚,使其展開。再將形成的毛氈展開平鋪在密墊上,四邊灑水,搓毛卷邊,勾腳定形,最后用清水洗凈晾晌后,并可使用了,但由于加了麻油和白面洗出來的氈有些發硬,要卷起來才能攜帶,很不方便。由于搟羊毛、卷氈子都要用蠻力,胳膊受傷是常有的事,加之長時間勞作,手藝人一般存在腰酸背疼的“職業病”。羊毛氈子,屬于人類對起居的一個精華傳承,而且結實耐磨,一塊羊毛氈往往是兩三代人都用不壞。它冬暖夏涼,不僅防寒、防潮、隔熱,還可以治療風濕骨病,對老年腿疼,手足麻木,風濕性關節炎,內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適用于老年人和坐月子的婦女。

補缺

綽邊

棍打

水壓

噴水定型

搓揉羊毛氈

彈綿羊毛

晾曬羊毛氈

滾壓羊毛氈

修邊

羊毛氈子成品

羊毛氈兒童背

祖孫檢查羊毛氈質量

祖孫展示成品

傳承人張小福